豬油香遍中國餐桌,為何外國人敬而遠之?

avatar

藍莓卷

新聞傳媒
作者:

藍莓卷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2013年一場國際烹飪大賽上,法國主廚信心滿滿地拿走了中國選手的食用油,心裡估計在想:「沒油看你怎麼做菜?」

可他萬萬沒料到,中國主廚淡定掏出一塊雪白豬油,慢火熬出清亮油脂,這一幕讓法國主廚滿臉困惑:肉怎麼就能變成油?

這場小插曲,恰恰暴露了中外對豬油的认知鴻溝。

在中國,豬油是刻在DNA裡的美味記憶——赶集買回的豬板油,在黑鐵鍋中熬到油渣金黃,炒青菜香氣撲鼻,油渣撒點椒鹽就是絕佳零嘴,一碗豬油拌飯更是無數人的童年頂配。

從周朝的文獻記載到作家蔡瀾的「必吃清單」,豬油在中國飲食史上的地位從未動搖。

在中國,豬油是刻在DNA裡的美味記憶——赶集買回的豬板油,在黑鐵鍋中熬到油渣金黃,炒青菜香氣撲鼻,油渣撒點椒鹽就是絕佳零嘴,一碗豬油拌飯更是無數人的童年頂配。(示意圖來源:網絡)

但在國外,豬油卻很難走進大眾廚房,核心原因有三。

首先是口味門檻,國外部分未閹割的公豬,脂肪中積累的雄烯酮與糞臭素,煉油時會產生難聞異味,讓當地人難以接受。

即便像美國那樣100%閹割公豬,當地人也更偏愛大豆油和黃油,認為豬油既過時又不健康。

其次是飲食文化與宗教禁忌。

歐洲人鍾情橄欖油的清爽,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則明確禁止食用豬肉製品,直接阻斷了豬油的傳播之路。

再加上健康爭議,豬油近40%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讓重視健康的消費者有所顧忌,歐盟和美國的心臟協會都更推薦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

值得一提的是,適量食用豬油並非全無好處,它含有的維生素D和脂溶性營養素易被人體吸收,只是過量攝入確實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如今中國的豬油消費量也逐年下降,年人均不足1公斤,高價格、慢工序以及健康觀念的轉變,讓這份傳統美味逐漸退居配角。

但無論如何,豬油早已超越食材本身,藏在年夜飯的回鍋肉裡,躲在老式蛋炒飯中,成為一代人最溫暖的味蕾記憶。

至於外國人懂不懂這種美味,或許就像我們無法理解他們對黄油的執著一樣,不過是飲食版圖上的有趣差異罷了。

中國廚師有多牛徒手煉豬油看呆老外,海蜇水提鹽贏國外比賽。(來源:俄羅斯星凱@YouTube)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早餐喝牛奶還是豆漿?中國人餐桌上的「營養之戰」你選對了嗎?
avatar
藍莓卷
日本方形西瓜 1 萬日元!中看不中吃背後嘅秘密:設計、文化同商機大拆解
avatar
藍莓卷
【全面評測】Switch 2 深度評測!性能勁過 PS4 但玩兩粒鐘就要叉電?
avatar
藍莓卷
iPhone 17 傳聞大拆解!蘋果又要顛覆手機界?果粉準備破財啦!
avatar
藍莓卷
九牙 Labubu 跨界當「門神」!香港潮玩與媽祖文化碰撞成網絡熱話
avatar
藍莓卷
泡泡瑪特「黃金時代」!全球唯一薄荷色 LABUBU以 108 萬天價成交!
avatar
藍莓卷
六日五夜遊重慶,世紀遊輪逛巴蜀
avatar
王善勇
深圳「馬爾代夫」玻璃海 暑期將上新玻璃船專案
avatar
藍莓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