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表面上是黨內領導權之爭,實質上是該黨路線與定位的再確認。作為觀察兩岸政治的媒體人,我認為這場選舉的關鍵,不在誰能當選,而在當選者能否突破國民黨長期以來的兩大困境:一是兩岸論述的空洞化,二是政黨結構的僵化。
國民黨的兩岸主張長期停留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框架內,但這一框架在現實中已嚴重弱化。台灣社會經過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三任領導人推動的本土化與去中國化,多數民眾對「中國人」身分的認同持續下降,淪落到連「中國國民黨」主席都不敢說自己是中國人的可笑可悲地步⋯⋯國民黨既無法有效反駁「台獨」史觀,也未提出具說服力的替代敘事,導致「九二共識」淪為口號。
郝龍斌強調「和中不舔共」,要求大陸明確「九二共識不是一國兩制」。此說法試圖在「親中」與「抗中」之間尋求平衡,但實質上仍依賴舊有話術,未回應大陸方面早已明確的「一個中國原則」立場。大陸官方多次強調,「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兩岸同屬一中」,而非「一中各表」的對等政治實體。郝龍斌的表述,仍停留在1990年代的思維,無視兩岸實力與國際格局的變化。
鄭麗文提出「兩岸一加一大於二」,主張延續連戰時期的交流路線,推動合作與和平。此方向較具建設性,但問題在於缺乏具體政策支撐。她雖強調「不畏貼標籤」,但在台灣當前政治環境中,任何涉及與大陸深化互動的倡議,都可能被民進黨操作為「親中賣台」。
更根本的問題是,國民黨至今未明確回答:台灣與大陸的最終關係應如何定位?是維持分治現狀?是追求和平統一?還是接受永久分離?在「反台獨」與「不統一」之間,國民黨選擇模糊以對,結果是兩面不討好:大陸視其為缺乏誠意,台灣年輕世代則認為其觀念落伍。
黨內2028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呼聲最高的台中市長「盧媽」盧秀燕未參選,使選舉成為一場「過渡性選舉」。六位候選人中,郝龍斌,以及其幕後「影武者」趙少康、朱立倫等皆為國民黨當權派,羅智強、鄭麗文雖具新形象,但實際政治資歷有限。黨內權力仍集中在少數長期掌握資源的派系手中,決策模式未見根本改革。
郝龍斌主張「集體領導」,提出由縣市首長、立法院長組成決策中心。此構想若能落實,可降低黨主席個人權力過度集中的問題。但國民黨過去多次提出類似改革,最終皆流於形式。中常委功能弱化、黨務決策封閉等問題,至今未解。
鄭麗文提出「影子內閣」,邀請專家參與政策規劃,並強調透過社群擴大黨的影響力。此方向符合當代政黨發展趨勢,但黨內既有結構是否能接納外部專業,仍待觀察。此外,她雖在網路聲量與好感度領先,但黨員投票結果未必與輿情一致,尤其在黃復興系統與地方派系仍具影響力的情況下,新興路線能否勝出,存在變數。
羅智強與郝龍斌先後承諾,若2026年未能拿下高雄或台南,便辭去黨主席職務。此類「軍令狀」雖展現決心,但卻令人覺得充滿政治算計。
要令民進黨下台,「藍白合」是現實選擇。但目前雙方合作仍停留在選舉層面,缺乏共同政策基礎。民眾黨強調「國家利益優先」,對國民黨的「政黨利益導向」有所保留。黃國昌表示,待黨主席選出後再討論合作,顯示其對國民黨的不信任。
國民黨若無法提出清晰的兩岸、經濟與社會政策,僅靠「下架民進黨」的負面動員,難以長期凝聚支持。與民眾黨的合作,大都限於地方選舉協調,「共同政綱」的可能性並不大,即使成功政權輪替仍將面臨治理危機。
這次黨主席選舉一個大插曲就是郝龍斌與趙少康指稱「大陸介入選舉」,甚至要求民進黨徹查。此舉與民進黨慣用的「抗中」話術高度相似,實質上是將兩岸議題工具化,郝龍斌民調上不去,作為「影武者」的趙少康開始胡言亂語,我只能嘆句:趙少康廉頗老矣!
趙少康有空應該看看大陸網民對次選舉的看法,有大陸網民說,「大陸過去以超乎尋常的耐心與善意,給足了你們面子,你們何曾珍惜過。給足你們的支持,你們何曾托付過。反獨和促統,你們到底完成了哪一樣?九二共識的內涵從來就不是『一中各表』,大陸為了照顧你們面子,一直沒有明確揭穿否定。你們還越吹越來勁,胡說什麼『一中各表』是兩岸通關密語,還大言不慚地要求大陸承認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
「這群留美博士老藍男,永遠迷信美國強盛萬古長青,永遠活在台灣四小龍領先大陸的時代。睜開眼睛看看,現在是2025年。兩岸關係的現狀早已不是你們幻想中可以左右逢源的舊時光。想再回到『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模糊年代絕無可能,「一中各表」的模糊空間已被你們自身的搖擺和民進黨的冒進徹底耗盡。現在擺在面前的只有清晰的『一中原則』和『促統』道路。想讓大陸對等尊嚴,先請大聲喊出「我是中國人」。願不願意是你家的事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國民黨面臨的不是一場選舉的勝負,而是政黨存續的轉型問題。若繼續迴避兩岸定位、延續老人政治、依賴模糊路線,其衰落將不可逆轉。目前候選人中,尚無人提出足以引領轉型的完整藍圖。正因如此,這場選舉的意義,不在誰能勝出,而在能否觸發國民黨對自身存在的根本反思。沒有期待,是因為現實如此。亦因沒有幻想,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