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當地時間5月10日至11日,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方牽頭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和貿易代表格里爾在日內瓦舉行中美經貿高層會談。雙方圍繞落實今年1月17日中美元首通話重要共識進行了坦誠、深入、具有建設性的溝通,在經貿領域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當地時間5月12日上午9:00,雙方發布《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見備註)。
當日新聞報導大部份解讀了一個概要,就是「大幅暫緩90天,美國對華降至30%,而中國對美變10%」,其實這個表達並不全面。
瑞士當地時間5月10日至11日,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方牽頭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和貿易代表格里爾在日內瓦舉行中美經貿高層會談。雙方圍繞落實今年1月17日中美元首通話重要共識進行了坦誠、深入、具有建設性的溝通,在經貿領域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當地時間5月12日上午9:00,雙方發布《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見備註)。
當日新聞報導大部份解讀了一個概要,就是「大幅暫緩90天,美國對華降至30%,而中國對美變10%」,其實這個表達並不全面。
聲明中,中方「取消根據稅委會公告2025年第5號和第6號對這些商品的加徵關稅」。什么是第5號和第6號公告的內容?(見圖)它們就是4月9日和4月12日的反制加徵至84%和至125%的措施。
至於中方「修改稅委會公告2025年第4號規定的對美國商品加徵的從價關稅,其中,24%的關稅在初始的90天內暫停實施,同時保留對這些商品加徵剩餘10%的關稅」,當中第4號公告所指的是4月4日反制所加徵的34%。其中的24%關稅暫停實施,代表了保留10%的關稅。所以就成為了媒體報導的「中國對美變10%」!
然而,中方在今年2月4日和3月4日還發出了稅委會的第1號公告和第2號公告。第1號公告內容分別是「自 2025 年 2 月 10 日起,對原産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對煤炭、液化天然氣加徵 15% 關稅;對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皮卡加徵 10% 關稅」,而第2號公告「自 2025 年 3 月 10 日起,對原産於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對雞肉、小麥、玉米、棉花加徵 15% 關稅;對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産品、水果、蔬菜、乳製品加徵 10% 關稅。」簡單地說,這兩項針對性的15%和10%並沒有清楚表示取消或暫緩執行。
故此,純針對關稅率的變化,較適合的表達應是:「美國對華降至30%;中國對美也降至10%,而有針對性特定産品的10%和15%稅率則未作出清晰變改表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國」)和美利堅合衆國政府(「美國」),
認識到雙邊經貿關係對兩國和全球經濟的重要性;
認識到可持續的、長期的、互利的雙邊經貿關係的重要性;
鑒於雙方近期的討論,相信持續的協商有助於解决雙方在經貿領域關切的問題;
本著相互開放、持續溝通、合作和相互尊重的精神,繼續推進相關工作;
雙方承諾將於2025年5月14日前採取以下舉措:
美國將(一)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號行政令中規定的對中國商品(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商品)加徵的從價關稅,其中,24%的關稅在初始的90天內暫停實施,同時保留按該行政令的規定對這些商品加徵剩餘10%的關稅;(二)取消根據2025年4月8日第14259號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號行政令對這些商品的加徵關稅。
中國將(一)相應修改稅委會公告2025年第4號規定的對美國商品加徵的從價關稅,其中,24%的關稅在初始的90天內暫停實施,同時保留對這些商品加徵剩餘10%的關稅,並取消根據稅委會公告2025年第5號和第6號對這些商品的加徵關稅;(二)採取必要措施,暫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針對美國的非關稅反制措施。
採取上述舉措後,雙方將建立機制,繼續就經貿關係進行協商。中方代表是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美方代表是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和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協商可在中國、美國,或雙方商定的第三國進行。根據需要,雙方可就相關經貿議題開展工作層面磋商。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取消香港及中國小額包裹的「商品免稅額」(de minimis)關稅豁免,措施將於 5 月 2 日正式生效。
在我前兩篇文章曾經講過中國一定可以妥善應付美國特朗普總統的關稅欺凌。 正如我所料,中央政府將美國貨入口關稅加至125%之後便聲明不會再理會特朗普是否繼續加關稅,因為 125%的關稅已經令到美國貨品在中國沒有市場。
特朗普第二次做總统上台, 隨即 飘飘然,興奮地狂發白日夢。 一時又話考慮步處未來第三次連任, 一時又話將加拿大變為美國第51個洲。又話武力奪取格寧蘭,將格寧蘭收為己有, 我就覺得他已經患上妄想症。
「美國優先」及沉溺於「例外主義」迷思,其終將淪為「21世紀的經濟孤島」;緬甸地震中,中國救援隊以生命至上踐行國際責任;而美國的「關稅核彈」卻在製造更多人為災難,全球領袖應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生邏輯超越零和博弈。 中方的「不予理會」恰是對霸權最理性的否定。 美國霸權的黃昏,始於對內政失能的漠視,終於對國際責任的背棄。全球共治之道,唯在平等與包容中尋得。
「股神」巴菲特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出席其投資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舉行的股東大會,直指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應該「將貿易當作武器」。他毫不客氣指出,特朗普通過加徵關稅激怒全球,這種做法已經擾亂了全球市場。
2025 年 4 月 30 日,美烏簽署《烏克蘭 — 美國礦産資源協議》,協議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利益掠奪?回顧近 200 年前的美國對我國發起的首場貿易戰,答案便清晰可見。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22日(當地時間)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鬆口表示,現行對中國關稅145%非常高,未來對華關稅將會「大幅降低」。
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將於5月9日至12日訪問瑞士,期間在充分考慮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國業界和消費者呼籲的基礎上,中方同意與美方接觸,何立峰作為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將與美方牽頭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舉行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