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討論區常常議論紛紛都是要求取消「外勞政策」保障香港人飯碗,「外勞政策」已推行了兩年多,它究竟帶給香港人有多少衝擊呢?
前幾年常常聽說「有工冇人做」,尤其是建築業及餐飲業常常鬧人手不足,很多時只是一般後生的新一代不願「捱」苦去工作。當人人都是大學生的時候,那有人想做基層或勞碌的工作呢?尤其是新的一代某部份都是家中的獨生子或獨生女,一般父母也不捨得他們「捱」苦,唯有自己辛苦賺錢,預備多點「彈藥」去供養子女,令子女不會去嘗試工作的「苦」。
疫情後,北上的消費習慣開始了,香港人十分感受到在深圳與香港的服務區別,在深圳幾十元的一個午餐也服務周到,服務員十分有禮貌。價廉物美服務又好的時候,那會有人還願意在香港「一邊吃、一邊受氣」去消費呢?最近和朋友分享在港吃飯受氣的經歷時,只能怪責某部分香港人不爭氣,使外勞有機可乘搶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