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本港現時約有11萬個分間單位,即有數以萬計的家庭住在劏房。本人在地區工作中接觸多個及不同類型的分間單位或僭建單位,包括劏房、露台房及天台屋,涵蓋本港不同的弱勢社群,例如新來港家庭、單親家庭和獨居及雙老長者等。當時劏房戶街坊經常問為什麼我們家中的水費和電費是那麼貴?是否全港的水電費都是十分昂貴的?
而當他們拿出與業主簽訂的租約,當中見到水電費的收費是由業主𨤳定,費用較電力公司及水務署收費貴逾2-3倍價格。《簡樸房條例》規定每間簡樸房都必須安裝由水務署提供的獨立水錶及電力公司提供的獨立電錶,電力公司在安裝電錶前更會考慮主樓宇單位及主建築物的電力負荷,該措施從根本上解決濫收水電費的問題,提升簡樸房的安全性和水電費的合理性。
此外,本人曾探訪一戶「雙老」的劏房家庭,他們居住在唐樓中只有5至6平方米的分間單位,嚴重缺乏活動空間。當時我們只能鼓勵他們要多出外到公園和商場走動,以免身體機能下降,感謝政府推出社區客廳,讓劏房居民能有多一個伸展的空間。
本次《條例草案》訂明居住環境最低標準,規定內部樓面面積不少於8平方米、樓底高度至少2.3米、要求分間單位必須具備獨立廁所及最基本供水、通風、照明設施等,結構及消防安全須經專業評審達標,經過認證及獲發「簡樸房」證書後才可合法出租。相信未來透過簡樸房認證制度,能保障租客的權益,他們能入住符合標準的單位,避免了居住在不安全或環境惡劣的劏房中,提升簡樸房的基層住戶的居住安全和生活質素。
未來要讓有關持份者掌握簡樸房的規管制度,相信宣傳和教育工作也不可缺少。為便利業主遵從未來《條例》的指引和規管,而租戶知道自己的權益,建議政府可設立「簡樸房」認證的專題網站,並建立查詢平台,包括網上平台、電話熱線、APP等,甚至可利用AI回覆,讓有需要的住戶或租戶能夠查詢有關涉及違規的業主資料和單位地點,讓他們可掌握相關要求,以免觸犯法律,亦能協助妥善處理法例實施後的過渡安排。
孩子是社會未來的重要棟樑,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是未來社會的參天大樹,社會是孕育這些珍貴種子的土養。對於正在成長的孩子而言,一個穩定的家不僅是遮風擋雨的居所,更是他們學業發展和精神健康的搖籃。
香港都會大學曾為探討居住環境對兒童發展的影響進行研究,今年7月公佈的調查發現近四成劏房學童認為家中缺乏學習空間;逾四成認為缺乏遊玩空間,而兒童在抑鬱、焦慮及壓力水平亦明顯較高。調查中多位受訪兒童表示,長期處於狹小空間易引發無助、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部分更出現親子關係緊張或家庭衝突等問題,而且因劏房缺乏穩定網絡或學習環境,難以參與網上學習。此外,更有另一社區組織早前調查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學童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使用電子產品,導致他們的視力健康也令人擔憂,在數碼科技教育的新時代,劣質居住環境是影響他們接受教育的公平性。
本人曾聯同陳國基司長、陳勇議員、陳恒鑌議員落區探訪劏房戶家庭,親身感受到孩子們在狹窄和昏暗的環境下面對的學習和生活困難。大家能否想像在電視聲和家人的交談聲中,孩子蜷縮在床邊做功課,這些環境如何可以專注學習? 因空間所限不敢邀請同學到家玩耍,如何可以建立人際關係? 如何可以有正常社交? 由此可見,劏房環境對孩子學業專注力、社交能力及自尊心的負面影響,而透過設定居住環境的底線,為孩子創造一個最基本有利於身心健康成長的空間,相信這與香港特區政府於2022提出「解決跨代貧窮試驗計劃」相輔相成。
規管現有劏房只是「治標」之策。對於劏房孩子而言,規管能改善的只是「生存」的底線,但要保障他們公平「發展」的機會,則需要更根本的解決方案。長遠而言,「安居樂業」才是大部分香港市民的心聲,居住在劏房戶的孩子大多希望能擁有自己的一張床、一張書枱,這看似普通的願望,則成為了他們最大的盼望,卻是他們能否擁有一個安靜環境專心學習和建立自信的關鍵。
通過立法及規管措施雖然能改善數以萬計的劏房戶家庭的生活環境,但要從根本上解決住房屋短缺問題,就要完善現今輪候公營房屋及置業階梯,更需要長遠規劃的房屋政策。相信配合現時政府推出各項政策,包括簡約公屋、過渡性房屋和土地發展政策等,達到協同效應解決劏房這老、大、難的問題,加上配合本港優質教育、人才培育,以及各項精準扶貧的措施,才能進一步讓孩子們真正「告別劏房」。
我們打造好的社會環境,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自強,希望在政府、社會各界、學校各持份者團結努力下,協助他們打破跨代貧窮循環,成為社會未來棟樑,相信這亦是社會未來重要的投資,希望未來每位巿民都有安居樂業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