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文化區新活水:構建內地藝術家來港通道

avatar

陳承宇

專欄作家/評論員
作者:

陳承宇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香港西九文化區作為國際級文化藝術樞紐,正面臨重要轉型期。根據西九文化區管理局2023年度報告顯示,M+博物館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年度總參觀人數約380萬人次,雖較2022年增長25%,但仍未達到預期目標。

與此同時,據藝術市場研究機構ArtTactic《2023中國藝術市場報告》數據顯示,近年有超過200位內地中堅藝術家活躍於國際展覽舞台,卻僅有不到三成能夠通過香港平台走向世界。筆者認為這種供需失衡的現象,凸顯了機制創新的迫切性。

西九文化區的硬件設施達世界一流標準,M+博物館展覽空間達17,000平方米,文物保護技術更獲得國際認證。然而,現行機制下,藝術品通關平均需時5-7個工作日,較新加坡的2-3個工作日明顯偏長;藝術家來港簽證申請通過率約65%,低於鄰近藝術樞紐的平均水平。這些行政門檻成為制約文化交流的關鍵因素。

借鑒國際成功案例,巴黎蓬皮杜中心與當地政府合作建立的"藝術家快速通道",通過設立專責協調員和標準化流程,使國際藝術家駐留項目數量在三年內增長40%;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則通過與海關建立聯動機制,將藝術品通關時間縮短50%,成功將東南亞藝術展覽數量提升35%。這些經驗為香港提供了重要參考。

建議採取以下具體措施:首先,設立"西九文化區藝術家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該中心可參考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成功經驗,與海關建立協調機制,將藝術品通關時間縮短至3個工作日內,同時為預審通過的藝術家提供專業簽證指導,目標在首年將通過率提升至80%以上。

其次,建立與內地藝術機構的深度合作機制。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等權威機構合作設立推薦認證機制,借鑒國際知名畫廊的藝術家篩選標準,每年精選50-60位具有國際潛力的藝術家參與西九項目。同時與佳士得、蘇富比等拍賣行合作設立"大灣區藝術家專場",參考其專業評估體系,為優秀作品提供市場出口。

在展覽規劃方面,建議以"大灣區藝術雙年展"為核心,結合數字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可引進類似TeamLab的技術團隊,利用VR/AR技術創設虛實結合的展覽空間。同時與香港旅發局合作開發藝術旅遊套餐,例如推出"M+特定展覽+藝術家工作坊+文化區酒店"的週末套票,目標在三年內將相關旅遊收入提升25%。

長期而言,應設立"大灣區藝術發展基金",初期規模可設為5000萬港元,參考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成功募資模式,吸引企業和私人贊助。同時建設數字平台,採用以Google Arts & Culture為藍本的技術方案,打造線上展覽空間。也需建立風險管理機制,包括藝術品保險、海關監管協調以及與內地政策對接的專責小組,確保項目穩健推進。

這項計劃預期帶來多重效益。經濟方面,根據專業機構預測,可為西九文化區帶來每年約1.2億港元的直接收入,並間接帶動周邊行業超過3億港元的經濟效益。文化方面,可將內地藝術家參與度從目前的不足30%提升至60%以上,顯著豐富展覽內容。更重要的是,這將強化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樑的地位,為大灣區文化融合樹立典範。

隨著"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西九文化區迎來歷史性機遇。通過構建內地藝術家來港新通道,不僅能解決當前發展瓶頸,更能在國家文化事業發展大局中發揮更重要作用。筆者建議在推進過程中,需要注重政策協調和風險管理,確保項目可持續發展。期待各界共同推動這一轉型,為香港文化藝術發展注入新動能。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
國泰禁機組人員攜帶充電寶 安全與效率需求宜平衡
avatar
于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