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國家科技部為15所在港全國重點實驗室授牌的歷史性時刻,香港創科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對應的政策提案須有系統性的破局思維,為香港融入國家創新體系提供具有高度操作性的實施路徑。筆者在深入分析該方案的基礎上,結合最新政策動態與現實挑戰,提出未來進一步優化建議。
當前香港創科生態面臨的核心矛盾體現為「高投入低產出」的結構性困境。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指出的「二千萬元對醫療科技等項目不足夠」的財務約束,與吳傑莊強調的「大學和科研實驗室與業界結合存在『罅隙』」的產學研脫節問題,共同構成了香港創科發展的雙重瓶頸。這些困境凸顯了傳統補貼模式與單一園區建設的局限性,亟需通過制度創新與金融賦能實現系統性突破。
在金融創新維度,筆者建議可以的「港元-人民幣雙幣種綠色債券」與「智能合約債券」設計具有顯著前瞻性的融資方案。包括可將15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專利資產(如港大阿爾茨海默症診斷算法、科大鈣鈦礦光伏技術)通過「低碳收益憑證」進行證券化,既能提供較傳統市政債高1.5個百分點的預期回報,又能為實驗室建立可持續研發資金流。但需注意雙幣種債券面臨的匯率風險,建議建立「離岸匯率互換期權池」,從發行額提取約1%作為風險準備金,當人民幣波動超±3%時自動觸發套期保值機制。
針對產學研協同難題,實現河套「科技政策沙盒」可突破三重制度壁壘:一是數據跨境流動障礙,可建立「粵港澳大灣區臨床數據聯合標註庫」,在國家安全前提下允許脫敏醫學影像數據跨境訓練AI模型;二是設備通關效率,應評估將免檢通關範圍擴展至23類核心科研設備;三是收益分配機制,「產學研收益共享計算器」需進一步細化各方權責,建議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專利價值進行市場化定價。
面對中美科技競爭的地緣政治風險,建議將部份實驗室納入「戰略性技術儲備清單」優先覆蓋範圍,預儲6個月用量的太赫茲晶圓等關鍵原料。同時監測地緣政治壓力的指標,除芯片斷供風險外,應增加高端設備禁運、學術交流限制等預警維度,並與深圳建立「3D堆疊封裝熱線」應急響應機制。
實施路徑需進行三階段優化:在2025-2026年的先行階段,重點成立「跨局創科專責組」賦予其否決傳統審批流程權限,將資助決策周期壓縮至6週;2027-2028年深化階段立法應增設「國家實驗室技術證券化」專章,允許實驗室以未來收益權質押融資;2029-2030年成熟階段需推動香港成為「一帶一路科技債券中心」,同時設立50億美元「離岸創科保險基金」應對東盟製造樞紐的政治風險。
筆者建議優化方案的核心價值在於構建了「制度創新-金融賦能-產業協同」的三維動態體系:通過科技政策沙盒破解跨境要素流動障礙,借助金融工程將靜態資產轉化為創新資本,依托產學研收益共享機制激活協同創新動能。
香港唯有把握國家實驗室建設的戰略機遇,通過深層次的制度改革與金融創新,才能真正成為陰和俊部長所期望的「科技強國建設重要支點」,在融入國家創新體系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範式的歷史性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