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美國AI行動計劃」的戰略意圖

avatar

鄒明蓁

專欄作家/評論員
作者:

鄒明蓁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特朗普第二任期內的美國人工智能政策出現根本性轉向,從拜登政府時期強調「安全、可靠、可信」的監管路徑,徹底轉向以「去監管化、基礎設施投資與地緣政治競爭」為核心的現實主義戰略框架。這一轉變以2025年1月23日特朗普簽署的第14179號行政令《移除阻礙美國AI領導地位的障礙》為標誌,明確廢止前任政府的AI政策體系,並於同年7月23日正式發布《贏得競賽:美國人工智能行動計劃》。該計劃以「加速創新、建設AI基礎設施和主導國際外交與安全」為三大支柱,提出90餘項聯邦行動,其核心目標明確指向「實現並維持美國不容置疑、無可挑戰的全球技術主導地位」。

新計劃不僅將人工智能競爭提升至國家安全的核心層面,還在國內政治與地緣戰略目標之間建立深度聯結。在國內層面,特朗普政府積極推行去監管,要求聯邦機構系統性清除所謂「阻礙創新」的法規,並指令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修訂人工智能風險管理框架,刪除涉及錯誤信息、多元公平包容(DEI)與氣候變化等內容,顯示出鮮明的意識形態導向。同時,計劃將「防範意識形態偏見」納入聯邦採購標準,意圖通過技術輸出推廣美國特定價值觀。

在國際層面,該戰略體現出明確的技術民族主義傾向,強調人工智能競爭是「必須贏得的競賽」,著力推動美國開源模型成為全球標準,並將中國定位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這一政策轉向預計將進一步加劇中美科技競爭,衝擊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合作,並對歐盟等盟友構成戰略壓力,可能對國際體系結構產生深遠影響。

「AI行動計劃」的戰略邏輯與核心支柱

該計劃開宗明義地將人工智能競爭類比為20世紀「太空競賽」,明確指出:「誰擁有最強大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誰就能掌握全球AI規範制定權,並獲得廣泛的經濟與軍事利益。」特朗普在文件中重申,美國戰略目標是「實現並維持不容置疑、無可挑戰的全球技術主導地位」。這一表述顯示,美國已將人工智能發展上升至國家大戰略的核心高度,不再僅將其視為經濟或軍事議題,而是看作決定未來全球權力格局的關鍵因素,技術霸權成為維護美國全球領導力的基石。

「美國AI行動計劃」的戰略意圖圍繞三大支柱展開:

首先是「加速創新」(Accelerating Innovation)。計劃主張大幅削減繁文縟節與過度監管,推動開源和開放權重人工智能模型的開發,擴大聯邦研發投入,深化公私合作。具體措施包括設立新的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擴展國家人工智能研究資源(NAIRR),並支持AI在科研、勞動力發展和公平計算資源獲取等方面的應用。其戰略邏輯在於,將市場視為國家創新的核心動力,政府則致力於掃除障礙,以最大化地將技術潛力轉化為國家實力。另一方面,該支柱意圖重塑技術發展的價值導向,要求修訂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人工智能風險管理框架」,通過更新聯邦採購指南,確保政府僅與承諾其大語言模型「客觀、不受自上而下意識形態偏見」的開發企業合作。這類被稱為反對「覺醒AI」(Woke AI)的舉措,根本動機是確保人工智能模型優化聚焦於「真實性」與性能提升,而非服務於可能削弱國家競爭力的社會或政治議程。這是一項使技術徹底服務於國家權力目標的戰略選擇。

其次是「建設美國AI基礎設施」(Building American AI Infrastructure)。白宮認為,人工智能的競爭優勢不僅源於算法與模型,更倚重其運行所依賴的數字化基礎設施,這是國家權力的物質基礎。該計劃提出多項具體舉措:其一,加速關鍵設施建設審批,簡化數據中心、半導體工廠及配套能源設施的許可流程,以應對AI對算力和能源的龐大需求,確立美國在人工智能產業中的物理優勢;其二,動員勞動力適應基礎設施擴張,推出國家級倡議,加強電工、暖通空調(HVAC)技術員等高需求職業的人才培養。這表明美國政府認識到,完善的國家戰略既需要頂尖科研人才,也離不開支撐技術生態運轉的專業技能隊伍。從戰略角度看,這些措施無異於在21世紀打造數字化的「軍工復合體」,以國家力量主導,為長期技術競爭夯實物質與人力基礎。

再者是「主導國際外交與安全」(Leading in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and Security)。該支柱旨在將前兩大支柱所積累的技術與基礎設施實力轉化為國際影響力,構建以美國為核心的技術聯盟體系。一方面,推行技術聯盟化,計劃指示商務部與國務院聯合產業界,向「朋友與盟友」提供「安全、全棧式人工智能出口方案」,覆蓋硬件、模型、軟件、應用與標準各方面,意圖建立以美國技術為基準的排他性國際技術生態。通過輸出成套技術方案,美國力圖將盟友嵌入自身技術軌道,強化操作互通和戰略依賴。另一方面,實施技術封鎖,加強出口管制執法,防止人工智能創新成果被「戰略競爭對手」獲取或利用。這一策略與技術聯盟化相輔相成,形成「胡蘿蔔加大棒」式的國際佈局:對盟友進行技術賦能,對競爭對手執行技術遏制。

綜上所述,三大支柱共同構成一個閉環銜接、自我增強的戰略體系:創新支柱生成尖端技術,基礎設施提供物理支撐,外交安全則將技術實力轉化為地緣政治工具。通過推廣「美國技術棧」,美國試圖鞏固聯盟、遏制中國崛起,最終將國內技術優勢系統轉化為國際權力結構中的主導地位,重現其「美元霸權」時代的輝煌。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
國泰禁機組人員攜帶充電寶 安全與效率需求宜平衡
avatar
于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