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加速創新」(Accelerating Innovation)。計劃主張大幅削減繁文縟節與過度監管,推動開源和開放權重人工智能模型的開發,擴大聯邦研發投入,深化公私合作。具體措施包括設立新的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擴展國家人工智能研究資源(NAIRR),並支持AI在科研、勞動力發展和公平計算資源獲取等方面的應用。其戰略邏輯在於,將市場視為國家創新的核心動力,政府則致力於掃除障礙,以最大化地將技術潛力轉化為國家實力。另一方面,該支柱意圖重塑技術發展的價值導向,要求修訂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人工智能風險管理框架」,通過更新聯邦採購指南,確保政府僅與承諾其大語言模型「客觀、不受自上而下意識形態偏見」的開發企業合作。這類被稱為反對「覺醒AI」(Woke AI)的舉措,根本動機是確保人工智能模型優化聚焦於「真實性」與性能提升,而非服務於可能削弱國家競爭力的社會或政治議程。這是一項使技術徹底服務於國家權力目標的戰略選擇。
其次是「建設美國AI基礎設施」(Building American AI Infrastructure)。白宮認為,人工智能的競爭優勢不僅源於算法與模型,更倚重其運行所依賴的數字化基礎設施,這是國家權力的物質基礎。該計劃提出多項具體舉措:其一,加速關鍵設施建設審批,簡化數據中心、半導體工廠及配套能源設施的許可流程,以應對AI對算力和能源的龐大需求,確立美國在人工智能產業中的物理優勢;其二,動員勞動力適應基礎設施擴張,推出國家級倡議,加強電工、暖通空調(HVAC)技術員等高需求職業的人才培養。這表明美國政府認識到,完善的國家戰略既需要頂尖科研人才,也離不開支撐技術生態運轉的專業技能隊伍。從戰略角度看,這些措施無異於在21世紀打造數字化的「軍工復合體」,以國家力量主導,為長期技術競爭夯實物質與人力基礎。
再者是「主導國際外交與安全」(Leading in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and Security)。該支柱旨在將前兩大支柱所積累的技術與基礎設施實力轉化為國際影響力,構建以美國為核心的技術聯盟體系。一方面,推行技術聯盟化,計劃指示商務部與國務院聯合產業界,向「朋友與盟友」提供「安全、全棧式人工智能出口方案」,覆蓋硬件、模型、軟件、應用與標準各方面,意圖建立以美國技術為基準的排他性國際技術生態。通過輸出成套技術方案,美國力圖將盟友嵌入自身技術軌道,強化操作互通和戰略依賴。另一方面,實施技術封鎖,加強出口管制執法,防止人工智能創新成果被「戰略競爭對手」獲取或利用。這一策略與技術聯盟化相輔相成,形成「胡蘿蔔加大棒」式的國際佈局:對盟友進行技術賦能,對競爭對手執行技術遏制。
綜上所述,三大支柱共同構成一個閉環銜接、自我增強的戰略體系:創新支柱生成尖端技術,基礎設施提供物理支撐,外交安全則將技術實力轉化為地緣政治工具。通過推廣「美國技術棧」,美國試圖鞏固聯盟、遏制中國崛起,最終將國內技術優勢系統轉化為國際權力結構中的主導地位,重現其「美元霸權」時代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