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注意到申訴專員陳積志先生近期的調查工作,正在悄然引領香港公共治理模式的深刻變革。從物業管理業監管局到社會福利服務,其調查範圍雖涉及多個領域,卻共同指向一個核心議題:如何確保公帑運用達到最大社會效益,並真正惠及民生。這一連串行動不僅是對個別部門的監督,更是對整個公共資源配置與服務效能體系的系統性審視。
以物監局的案例為例,陳專員的調查揭示了監管機構中普遍存在的結構性問題。筆者亦建議該局將過多資源投入進修課程審核等事務性工作,導致處理安全投訴這一核心職能資源不足。這種資源錯配不僅影響服務效率,更可能對公眾安全構成潛在風險。陳專員的調查不僅關注個案處理速度,更深入審視機構的職能定位與資源分配,這種系統性視角為公共機構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
除了物監局,陳積志專員對社會福利領域的關注同樣值得重視。社會福利署作為每年管理數百億公帑的關鍵部門,其資源運用效能直接關係到弱勢群體的福祉。在此領域,申訴專員公署的調查可重點包括資助機構監管機制、服務輪候制度以及計劃成效評估等方面。這些調查旨在確保公帑運用符合既定目標且產生實質社會效益,特別是對高需求服務如安老院舍、殘疾人士支援等的合理分配與效能提升。
公共服務外判是另一個公帑運用與服務質量的關鍵交匯點。陳專員對此領域的調查,聚焦於招標與監管機制、服務質量保證以及員工權益保障等層面。這些調查關注外判服務的招標標準是否充分考慮服務質量而不僅是成本,以及合約執行過程中的監管效能,確保公帑支出獲得相應水平的服務回報,同時兼顧社會責任。
多個案例顯示,許多民生問題的解決需要跨部門協作。筆者樂見陳積志專員的調查,往往可觸及這一深層次問題,如何打破部門間行政壁壘、建立有效協作機制,成為提升公帑運用效能的關鍵。這種跨部門視角更體現了其對公共治理系統性問題的深刻把握。
這是一場靜默的公共治理改革。其核心是從傳統的遵守程序導向,轉向結果和效能導向的新範式。這要求公共機構重新審視資源分配優先次序,建立更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增強透明度和問責性,並善用科技提升效能。這種轉變對實現香港「由治及興」具有深遠意義,只有當公帑運用真正產生預期社會效益,公共服務真正回應市民需求,香港的繁榮穩定才能建立在最堅實的基礎上。
筆者認為未來的研究應當進一步探討如何建立更完善的公帑運用效能評估框架,以及如何將調查發現轉化為持續性的制度改善。這將是提升香港公共治理水平的關鍵所在,也是申訴專員調查工作反映的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