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美國政治脆弱的平衡被打破。共和黨憑藉聯邦眾議院僅7席的微弱優勢(219席對民主黨212席),引爆一場史無前例的「傑利蠑螈軍備競賽」。這場風暴的根源可追溯至聯邦最高法院在2019年對「魯喬訴共同事業案」的裁決,在實質上為各州黨派的無底線操作大開綠燈。
在聯邦法律缺位的真空中,德州共和黨在總統特朗普的直接推動下率先發難,打破「十年僅隨人口普查重劃一次」的政治慣例,提前重劃國會選區,試圖在2026年中期選舉新增至少5個共和黨眾院席位。
2025年8月,美國政治脆弱的平衡被打破。共和黨憑藉聯邦眾議院僅7席的微弱優勢(219席對民主黨212席),引爆一場史無前例的「傑利蠑螈軍備競賽」。這場風暴的根源可追溯至聯邦最高法院在2019年對「魯喬訴共同事業案」的裁決,在實質上為各州黨派的無底線操作大開綠燈。
在聯邦法律缺位的真空中,德州共和黨在總統特朗普的直接推動下率先發難,打破「十年僅隨人口普查重劃一次」的政治慣例,提前重劃國會選區,試圖在2026年中期選舉新增至少5個共和黨眾院席位。
德州新版國會選區地圖,可謂是教科書級別的「傑利蠑螈」操作典範,精準運用了「集中」(packing)與「分割」(cracking)兩大核心手法,將民主黨票倉高度集中或徹底稀釋,以確保共和黨能以微弱優勢贏得更多議席。「集中」是指將大量的民主黨選民「集中」到少數幾個本已是深藍色的城市選區中,使其以更高的票數獲勝。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這些選票在全州範圍內「浪費掉」,從而削弱其在鄰近選區的影響力。
例如,聖安東尼奧的華金·卡斯楚(Joaquin Castro)眾議員選區,以及休士頓的第18國會選區,在新地圖下,民主黨的領先優勢將從69%擴大到76% 。這種策略看似鞏固了民主黨的席位,實則壓縮了其總體影響力。
而「分割」是指,將民主黨或多族裔聯盟的票倉拆分並融入周邊共和黨佔絕對優勢的選區。最明顯的例子是針對南德州兩位現任民主黨眾議員亨利·奎利亞爾(Henry Cuellar)和維森特·岡薩雷斯(Vicente Gonzalez)的選區。透過微調邊界,將部分民主黨票源劃出,這兩個原本的民主黨優勢區被重塑為共和黨稍佔上風的搖擺區 。
在休士頓地區,艾爾·格林(Al Green)眾議員的選區被徹底改造,從一個民主黨能贏44個百分點的鐵票區,變成了一個川普能贏15個百分點的紅區 。此外,地圖還透過劃界,迫使奧斯丁地區的兩位民主黨眾議員格雷格·卡薩爾(Greg Casar)和洛伊德·道格特(Lloyd Doggett)被劃入同一個選區,意圖製造一場消耗性的民主黨黨內初選 。
更為複雜的是,德州共和黨的策略對少數族裔選票進行了巧妙的「種族算計」,表面上回應了《投票權法案》(Voting Rights Act, VRA)對於少數族裔選票的要求,增加了部分西裔和非裔佔多數的選區。然而,這是一種更為狡猾的種族選票稀釋(racial vote dilution)手段 。其核心算計在於,利用近年來共和黨在部分西裔選民中支持率上升的趨勢,讓這些看似「少數族裔佔多數」的選區,最終選出的是共和黨人,而非該族裔社區普遍支持的「首選候選人」(candidate of choice)。這場精密的設計,直接挑戰了《投票權法案》的立法精神,並為一場重大的法律訴訟埋下了伏筆。
面對德州攻勢,民主黨大本營加州祭出更隱蔽的殺招。加州民主黨提出了被稱為《選舉操縱回應法案》(Election Rigging Response Act)的應對方案 ,一項由州議會發起、交由選民決定的憲法修正案。加州民主黨希望在2025年11月4日的特別選舉中進行公投,如獲通過,將在2026、2028和2030年的國會選舉週期中,暫時中止備受讚譽的獨立公民選區劃分委員會(CRC)的劃界權力,將權力交還州議會。
值得注意的是,該方案包含一個「觸發」條款:新的由議會繪製的地圖,只有在德州或任何其他州份正式實施了十年中期的黨派性選區重劃後才會生效。這個立法策略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實施一份能從根本上改變加州政治版圖的新地圖。正如參與地圖繪製的分析師保羅·米切爾(Paul Mitchell)所言,一旦觸發,最終劃分結果將是「4個安全的共和黨選區,2個傾向於民主黨的選區,其餘的在州地圖上都是安全的民主黨選區」。其中,南加州的第40區和第41區是變化最為劇烈的例子。
加州第40選區將從目前沿海與近郊的混合區域(北至奇諾崗,南達拉古納尼格爾),完全重置到內陸帝國更為保守的地區(越過埃爾西諾湖,深入梅尼菲)。這一變動將該選區轉變為一個共和黨擁有40%對31%選民登記優勢的穩固席位,同樣是一種典型的「集中」策略。而加州第41選區的變動更為徹底,它幾乎是從原有的地理位置(從科羅納到棕櫚沙漠) 被「移植」到了一個全新的區域(從唐尼到佈雷亞,南至萊克伍德)。新的第41區被精確地構建成一個由拉丁裔佔多數(總人口佔60.8%,合格選民佔55.0%)的民主黨鐵票區,民主黨在此擁有46%對26%的巨大選民登記優勢。
加州民主黨將此提案塑造為對抗特朗普主義的必要之舉,並反覆使用「以火攻火」和拒絕「單方面解除武裝」等話語,試圖為黨派目標披上合法性的外衣。這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博,他們在賭選民對特朗普的敵意,將會壓倒他們對獨立選區劃分原則的堅持。
從德州的「公然發難」,到加州的「以牙還牙」,這場圍繞選區地圖的攻守戰,已將美國脆弱的政治默契推向了崩潰邊緣。正是最高法院在「魯喬案」中為黨派劃界大開綠燈,才最終點燃了這場兩黨間的「焦土戰爭」。在這場失控的「軍備競賽」裡,沒有真正的贏家,只有被政治利益撕碎的社區,以及對民主選舉制度根基的不斷侵蝕。無論最終哪個政黨能在國會搶下幾個席位,這場鬥爭真正輸掉的,是民眾對選舉公平這一基本原則的信任。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取消香港及中國小額包裹的「商品免稅額」(de minimis)關稅豁免,措施將於 5 月 2 日正式生效。
我前兩日曾經撰文对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中國政府必然奉陪到底。结果一如我所料,中國政府將美國進口貨關稅加到 84%。
筆者在教學當中所涉獵的課程級別及學生年齡都比較廣闊,所教授的包括幼稚園學生、小學生及成人學生。不難發現學校所給予學生的資源是十分足夠和內容豐富,學校對學生的支援提供及教導可以用寵愛有加來形容,學生各方面所需要可說應有盡有。
筆者認為真正的全球治理革命,始於對資源主權的覺醒,成於對技術霸權的破解,終於對規則壟斷的顛覆。
在保障公共資源合理回收的同時,遏止資助房屋成為投機炒作的金融商品,方能真正實現住有所居的社會政策目標。
近日國泰航空宣布禁止機組人員攜帶外置充電器(俗稱「尿袋」)登機,此舉引發了不少討論。雖然民航處從2025年4月7日起實施新規定,限制乘客在航班上使用充電寶及禁止將其放置於行李架,但國泰的措施更進一步,完全禁止機組人員攜帶,這樣的規定是否過於嚴苛,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