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透過馮煒光的《21世紀西行漫記》再看西方說的新彊種族和文化「滅絕」

avatar

鄭國鈞

專欄作家/評論員
教育界
作者:

鄭國鈞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f Foreign Relations)2022 年的一篇文章《中國對維吾爾族的鎮壓》(China's Repression of Uyghurs in Xinjiang)對中國在新疆的政策提出多項指控,認為其構成「種族滅絕」和「文化滅絕」。然而,這些指控雖然在邏輯上存在多重疑點和缺陷,並且缺乏全面性和客觀性,但不竟要證明某事情從未發生本身就很困難,因為它通常需要提供反證(例如有不在場證據之類)。

然而,我們亦可透過找出其指控所存在的邏輯矛盾(logically inconsistent)來反證其指控之不實。一直到幾天前(2025年8月14日),筆者有幸獲邀出席香港特區政府前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先生的一個名為「大美新疆」的講座。講座內容為馮先生在 2021 年用兩個半月的時間,在沒有任何官方安排下獨自一人跨越青海、新疆、西藏和四川四省區,行逾兩萬公里,將自己親身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寫成的 31 篇遊記。

由於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於 2022 年的文章《中國對維吾爾族的鎮壓》內所聲稱的「種族滅絕」和「文化滅絕」都發生於 2017 至 2019 年之間,而馮先生的 31 篇遊記所記錄的大西南風土人情均是 2021 年的記錄,我們大可以透過「尋找」「被種族滅絕和文化滅絕後」的「餘波」來反向判斷「種族滅絕」和「文化滅絕」可曾有發生過。若然真有其事,照理馮先生的 31 篇遊記中應會發現在新疆遇上的朋友都顯得「猶有餘悸」或顯示出種種「被蹂躪過後的蛛絲馬跡」。

首先,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文章聲稱中國政府在新疆實施「種族滅絕」和「文化滅絕」,包括透過所謂的「再教育營」、強迫勞動以及強制節育等手段摧毀維吾爾族的文化和人口。然而,在邏輯上而,這一指控屬於典型的結論先行謬誤(Begging the Question),即直接假定某些政策必然等同於種族滅絕,而未深入分析其政策背景。

例如,文章將「再教育營」簡單定義為「集中營」,卻忽略中國政府所稱的「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的說法。馮煒光的遊記提供了不同的視角。他記錄了喀什的街頭生活,發現當地維吾爾族居民仍然廣泛使用雙語(漢語與維吾爾語),並且積極參與商業活動,表明民族文化並未被抹殺。

因為若然要滅絕種族及文化,理應首先就要全面禁止使用維吾爾語。但事實則是就連交通燈都採了雙語廣播(即維吾爾語及漢語);新疆的地鐵車廂內的路線圖甚至用上三語(即維吾爾語、漢語及英文)。同時,他亦描述了一些民族間的合作場景,例如哈薩克族女警協助他進行無人機拍攝,顯示出和諧共存的現實。 但最令人稱奇的便是一些提到新疆居民對自身職業技能驕傲的片段 ,特別是在涉及農業現代化和技術應用的場景中。以下為相關描述的例子: 

  1. 無人機技術應用於棉花產業:馮煒光在遊記中記錄了新疆棉花產業的高度現代化。他描述了一位維吾爾族青年熟練操作無人機進行棉花田管理的場景。這名青年不僅對無人機的操控得心應手,還自豪地向馮介紹,該技術如何提升了農業效率,減少了對傳統人力的依賴。馮觀察到,這些技能不僅是維吾爾族青年的生計來源,也成為他們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來源。根據他的觀察和當地居民的介紹,一位熟練操作無人機的技術人員,通常可以管理數百畝甚至上千畝棉花田
  2. 農業機械化的進步:馮亦提到遇到一些從事棉花種植的農民,他們自豪地展示了如何使用現代化農業機械進行播種、灌溉和收割。這些農民強調,機械化不僅減輕了體力勞動的負擔,還讓農業產量和質量大幅提高。他們認為這些技術進步是學習的成果,並為能掌握這些技能而深感驕傲
  3. 旅遊業中的技能應用:在特克斯八卦城,馮提到當地維吾爾族居民熱情地經營旅遊業,並展示了他們在語言、手工藝和服務業方面的專業技能。例如,一位當地導遊熟練使用多種語言(包括維吾爾語、漢語和英語)為來訪遊客講解當地的文化和歷史。這名導遊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並以能推廣家鄉文化為榮
  4. 手工藝製作的傳承與發展:馮亦記錄了喀什老城的一些手工藝人,他們對維吾爾族傳統工藝的保留和創新充滿自信。一位製造銅器的工匠向馮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並解釋如何結合現代設計理念進行改良,以吸引更廣泛的市場。他們認為,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是對自己文化的尊重與推廣,也是一種職業成就的體現

這些片段不僅展示了新疆居民在職業技能上的自信和成就感,也反映了當地經濟和技術的進步對普通居民生活的深刻影響。馮煒光的觀察表明,這些技能的掌握和應用,既是維吾爾族文化適應現代化的體現,也是當地人對自身價值與能力的驕傲所在。若美國聲稱中國政府在新疆實施「種族滅絕」和「文化滅絕」和所謂的「再教育營」等手段摧了毀維吾爾族,那麼這些進步、驕傲、榮譽、成就從何而來?

其次,美國的文章指控中國自 2017 年起在新疆設立「再教育營」,拘留了 80 萬至 200 萬維吾爾族人,並指控這些營地內存在酷刑、精神折磨和思想改造。然而,這些指控的邏輯明顯存在以偏概全的問題(Hasty Generalization)。文章主要依賴少數個案證詞,並將其泛化為全體維吾爾族的經歷,缺乏統計學上的普遍性支持。此外,文章過度依賴衛星圖像和國外研究機構的報告,這些證據的透明性和真實性存疑。馮煒光的記錄則提供了不同的證據。

他在遊記中描述了新疆普通居民的自由生活,例如特克斯八卦城的旅遊業繁榮,喀什街頭的商業活動,以及居民使用雙語進行交易的情景,這些都與「全面監禁」的敘述相矛盾。他還提到當地便民警務站的存在,這些機構不僅負責安全保障,還提供生活協助,與美國的文章中所謂「酷刑與思想改造」形成鮮明對比。 如果「酷刑」真的大規模存在過(美國說是 80 萬至 200 萬維吾爾族人!),那麼照理馮煒光理應不會遇上這麼多友善好客的新疆朋友。相反,人人都應該一份恐懼感,哪來這麼安逸?

這篇美國的文章還聲稱,大量維吾爾族人在被拘留後被強迫從事勞動,形成所謂的「強迫勞動經濟鏈」。然而,這一指控屬於選擇性偏誤(Cherry Picking),忽略了新疆地區的科技化和現代化發展。馮煒光的遊記清楚地指出,新疆的棉花產業已高度機械化。他記錄了維吾爾族青年使用無人機進行棉花田管理的情景,顯示當地並不存在低效勞動或「血汗工廠」,反而運用了先進科技來提高效率,這與文章的指控完全相悖。如果真有其事,我倒想看看「千名青年一起被強迫使用無人機 」是一個什麼的畫面呢!?這又忽然令我想起印度以大量人手在背後「扮人功智能」服務的畫面呢! 

新疆棉花產業高度現代化,大量利用無人機進行棉花田管理

針對宗教自由問題,文章指責中國政府壓迫新疆穆斯林的宗教活動,例如拆毀清真寺、禁止齋戒或穿戴宗教服飾,並試圖削弱伊斯蘭信仰。然而,這些指控可能是將個別事件泛化為全區性的政策,而忽略了中國政府提倡宗教與社會和諧共存的真實背景。馮煒光的記錄顯示,新疆的宗教文化並未被壓制。他在喀什觀察到街頭的維吾爾族文化元素,例如維吾爾語的標誌和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宗教活動,並未出現宗教被全面打壓的跡象。

此外,他還提到當地居民的宗教文化在旅遊業和商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顯示宗教文化在當地仍然充滿活力。 事實上,如果宗教被壓制,理應會出現以下幾種明顯的情景:宗教場所的減少或消失宗教活動被限制、宗教符號的消失、宗教教育的中斷、信徒受到監視和歧視、宗教語言和文化的消失、信徒心理上的恐懼和壓抑。但馮煒光的《21世紀西行漫記》中並未記錄到上述任何宗教被壓制的情景。相反,他的遊記呈現出的是一個宗教與社會和諧共存的新疆,並記錄了當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自由進行宗教活動的許多例子,以下是一些相關片段: 

  1.  清真寺的正常運作:馮在喀什老城參觀時提到,當地的清真寺不僅保存完好,還在正常運作。他觀察到,信徒們在清真寺內安靜地禱告,並未受到任何干擾。這顯示出宗教活動在當地仍然是一種正常且被尊重的生活方式。
  2. 宗教文化的體現:馮的遊記提到,喀什街頭隨處可見與維吾爾族文化和伊斯蘭教相關的元素,例如清真食品店標誌、傳統服飾、以及雙語(漢語與維吾爾語)的路牌,其中許多標誌還帶有伊斯蘭風格的裝飾。他特別提到,這些文化元素不僅被保留,還成為當地旅遊的一大亮點。
  3. 宗教節日的慶祝:馮提到他在遊歷期間恰逢伊斯蘭教的古爾邦節,看到當地居民熱鬧地慶祝節日。他描述了居民聚集在清真寺附近,身穿節日服飾,與家人一起分享傳統美食的情景,完全未見受到限制的跡象。
  4. 宗教文化與經濟的結合:馮還提到,新疆的旅遊業與維吾爾族的宗教文化緊密結合。例如,當地的導遊會向遊客介紹清真寺的歷史和建築特色,並帶領他們參觀當地居民的宗教生活,這些活動不僅增進了文化交流,還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5. 宗教教育的存在:馮在遊記中提到,他曾與一些年輕的維吾爾族人交流,了解到他們在課餘時間會向長輩學習古蘭經的經文和伊斯蘭教的傳統。他從中感受到,宗教教育依然是當地文化傳承的重要部分。 

總的來說,馮煒光的遊記呈現出新疆地區宗教生活的多樣性與活力,並未提及任何宗教被壓制的情景。這與一些外部指控形成了鮮明對比,提供了一個以親身經歷為基礎的不同視角。 

文章還指控中國政府對維吾爾族女性進行強制節育和絕育,試圖削減維吾爾族人口。這一指控過於簡化,忽視了中國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及其隨著經濟發展逐步放寬的背景。雖然馮煒光並未直接提及人口政策,但他的記錄顯示,維吾爾族居民在經濟和社會地位上與其他民族平等,並且享有較高的生活水平。

例如,他提到當地居民在教育和醫療方面的保障,這表明並不存在針對某一特定族群的「人口滅絕」政策。看看以色列吧,當一個政權要對某一族群進行「人口滅絕」時,斷糧斷水再每天轟炸,就連小孩嬰兒都不放過,哪來還有什麼「生活水平」可言?

此外,文章指責中國政府對國內外的批評聲音進行打壓,封鎖媒體和國際組織的調查。然而,這一指控未能提供具體的證據支持,並簡單地將信息管控等同於「掩蓋問題」。馮煒光的遊記本身對此構成反駁。作為一名普通遊客,他在無官方陪同的情況下穿行新疆和西藏,記錄了當地居民的真實生活,並未遭遇任何阻撓。他強調,旅途中感受到的是民風淳樸、生活和諧,這與西方媒體所描述的「封閉」和「恐怖」景象截然不同。

況且,如果中國的信息管控就是「掩蓋問題」和「滅聲」,那麼為什麼來訪中國的外國人很多都會說「監控令他們覺得中國安全」而不像美國三藩市搶掠猖獗般危險呢?

總體而言,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文章在邏輯上存在結論先行、以偏概全、選擇性偏誤和錯誤歸因等問題,其指控缺乏全面性和客觀性。相比之下,馮煒光的《21世紀西行漫記》以細膩的觀察和親身經歷,展示了新疆和西藏的真實面貌,包括經濟發展、民族融合和文化多樣性。馮的記錄不僅提供了對這些指控的有力反駁,還提醒我們,對於這樣複雜的議題,需要多樣化的觀點和證據,而非僅憑單方面的結論來判斷真相。

如果大家有興趣,不妨留意一下香港人在街上的「步速」都突顥了這都市生活的緊張。市民的步速、身體語言、以至那匆匆的眼神都是都市的「最真實倒影」。相同道理,馮煒光在《21世紀西行漫記》中記錄的「新疆人日常」亦正是反擊美國抺黑中國的「最佳照妖鏡」。 

筆者與前政府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先生於「大美新疆」講座合影,並獲馮先生贈與合輯了他 31 篇遊記所寫成的《21世紀西行漫記》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
國泰禁機組人員攜帶充電寶 安全與效率需求宜平衡
avatar
于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