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日本二戰投降80周年,這一歷史節點不僅是對戰爭死難者的悼念,也是對日本如何面對戰爭歷史的再一次檢視。然而,日本在紀念活動、歷史態度及國際關係方面仍存在深刻的矛盾與分歧。 事實上,《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國際文件明確說明了日本的戰爭責任,並「要求日本把從中國所竊取的領土包括台灣歸還中國」。日本有沒有做呢?當然沒有。 日本政府的態度可想而知。
1. 紀念活動中的反思與矛盾
這麼多年來,日本從未就「歸還由中國所竊取的領土」給過我們什麼交代都暫且先不說,就連最簡單在東京武道館的全國性紀念儀式中,首相石破茂都只是表達了對二戰的「悔恨」和「強調不再重蹈戰爭覆轍 」就當了事。不過作為日本首相他用上了自 2013 年以來便消失的「悔恨」一辭,似乎他還希望將戰爭的記憶傳承給後代,這亦是石破茂希望通過紀念活動向內外釋放出唯一丁點的「和平意圖」。難怪外長王毅喊道:「只有正視歷史,才能獲得尊重;只有以史為鑒,才能開闢未來;只有前事不忘,才能防止再誤入歧途。我們敦促日本作出正確的選擇。」 顯然日本並無正視歷史,亦未以史為鑒,何來會 獲得我們尊重呢?
然而,與此同時,石破茂向靖國神社供奉「真榊樹」的行為,以及多名日本國會議員的參拜,卻再次引發爭議。靖國神社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其象徵意義被亞洲多個鄰國視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延續。中國駐東京大使館隨即發表抗議聲明,認為這反映了日本政府在歷史問題上的錯誤態度,並呼籲日本以實際行動走和平發展道路。石破茂此舉凸顯了他在大選落敗後在和平訴求與國內保守勢力間的平衡變化,也加劇了與亞洲鄰國的歷史矛盾。
2. 歷史記憶的流逝與修正主義的挑戰
隨著戰爭親歷者逐漸凋零,如何傳承戰爭記憶成為日本面臨的重大挑戰。日本首相石破茂在紀念儀式中提到,日本大多數人口已經「未曾經歷過戰爭」,因此需要採取行動讓年輕一代了解戰爭的慘痛教訓。然而,修正主義思潮的抬頭卻成為阻礙。例如,部分日本保守派領袖公然否認南京大屠殺及沖繩平民犧牲的歷史,進一步削弱了日本的歷史教育基礎,也激化了與亞洲鄰國的矛盾。
靖國神社的參拜問題進一步反映了這一挑戰。儘管石破茂本人未直接參拜,但供奉盆栽「真榊樹」的行為仍被視為一種象徵性支持,顯示出日本政府在修正主義勢力壓力下的妥協姿態。這種曖昧態度不僅影響了日本的國際形象,也為國內的歷史教育傳承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3. 倖存者經歷與歷史教育的連結
二戰倖存者的回憶是日本歷史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倖存者的故事揭示了戰爭帶來的恐懼與壓力,他們的經歷是對戰爭殘酷性的直觀見證。然而,隨著親歷者逐漸老去,這些個人故事的傳承正面臨流失的危機。如何將倖存者的經歷納入教育體系,成為日本未來必須優先解決的課題。 然而, 石破茂提到日本大多數人口都「未曾經歷過戰爭」,用反面角度看,這亦意味著「日本軍國主義」或可再次「東山再起」,正正是皆因為「日本大多數人口都未曾經歷過戰爭」 之故。所以我們作為曾被日本侵害過的國家,更加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密切留意日本修正主義勢力的發展。
4. 與亞洲鄰國的歷史和解困境
靖國神社問題凸顯了日本與亞洲鄰國在歷史和解上的「絆腳石」。靖國神社供奉的甲級戰犯名單,以及日本部分政界人士對戰爭罪行的否認,讓中國、韓國等國家質疑日本的悔過誠意。中國駐東京大使館的抗議中明確指出,日本應徹底擺脫軍國主義,並以行動展現和平發展的決心。儘管石破茂在紀念儀式中強調了和平的重要性,但其內外政策的矛盾使得日本在亞洲鄰國中的信譽面臨挑戰。 此外,日本國內部分政治勢力的參拜行為,進一步削弱了歷史和解的可能性。例如,農業大臣小泉進次郎的參拜行為反映了部分新生代領袖對保守派立場的支持,這可能使日本未來的歷史政策更加偏向修正主義方向。
5. 從悔恨到行動:構建和平的未來
二戰80周年紀念是一個重要契機,日本應超越曖昧的歷史態度,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來促進歷史和解。這包括:
- 加強歷史教育傳承:將倖存者經歷融入教材,讓年輕一代深刻理解戰爭的殘酷性。
- 推動國際合作:與亞洲鄰國平等對話,共同構建「無戰爭的世界」。
- 抵制修正主義:明確否定否認戰爭罪行的言論,維護歷史真相。
只有在痛定思痛,痛改前非的基礎上採取具體行動,日本才能真正實現內部的歷史反思,並在國際上成為和平倡導者,為亞洲與世界的穩定發展貢獻力量。
另:什麼是日本的「修正主義」
日本的「修正主義」指某些政治人物、學者或保守派團體試圖重新解釋或淡化日本在二戰期間的侵略行為和戰爭罪行,這一現象在戰後引發廣泛爭議。修正主義者通常否認或淡化南京大屠殺的規模及「慰安婦」制度的強迫性,並試圖美化日本的戰爭行為為「解放亞洲」的舉措。此外,他們還透過篡改教科書內容來弱化侵略責任,例如將「侵略某國」改為「軍隊進出某國」,淡化日本污穢的歷史真相。同時,靖國神社的參拜問題也成為修正主義的象徵,該神社供奉包括甲級戰犯在內的軍人,被亞洲鄰國視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延續。 修正主義的興起與冷戰時期美國對日本戰爭責任的寬鬆態度有關,自 1980 年代以來,日本保守派勢力的增長使這股思潮進一步加強,並在 2010 年代達到高峰,例如安倍晉三政府推動修改教科書和淡化戰爭責任。然而,修正主義不僅在日本國內造成歷史教育斷層和政治對立,更在國際上引發亞洲鄰國的不滿,成為東亞地區和解的主要障礙。因此,正視歷史真相、抵制修正主義,對於日本在國際舞台上樹立和平形象至關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