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熱帶氣旋「楊柳」外圍雨帶以每小時逾140毫米的狂暴雨勢撕開香港城市防線,港島中西區排水系統在超越極限的瞬時負荷下徹底崩潰。風暴潮同步推高維港水位,黃大仙地下車道化作深達半公尺的渾濁河流,積水淹沒交通標誌桿的驚悚畫面透過社群媒體瘋傳;柴灣道更爆出駭人的黃泥水噴泉,湍急水流將轎車沖疊,東區醫院急診室水浸。
西營盤商圈淪為汪洋澤國,全港當日累計逾兩百宗塌樹報告,機場快線停擺五小時釀成過萬旅客滯留,這場抽乾每小時廿五座奧運泳池總水量(註:全港時雨量峰值約每秒七十立方米)的黑雨,赤裸揭露氣候失控時代的都市脆弱性本質。
防洪工程的數據修正背後,潛藏更致命的系統性斷裂。元朗排水繞道每秒一百二十立方米的分洪能力雖符合設計預期,然黃大仙蓄洪池啟用後,下游四十年高齡的六百毫米管徑主渠因水力失衡反成栓塞點,猶如替新引擎裝配腐蝕油管。
渠務署僅有的六台「龍吸水」移動抽水設備,面對廿六個法定易浸黑點,實際覆蓋率不足兩成;標榜抵禦「兩百年一遇暴雨」的一百三十至一百五十毫米時雨量設計標準,早在二零二三年黑雨創下一百五十八點一毫米歷史極值時已然失效。
更顯荒謬的是,耗資一百七十億的十五項雨水工程中,大嶼山東涌河口關鍵項目因中華白海豚棲地爭議無限期延宕,生態紅線與防洪死線的殘酷拉鋸,使納稅人血汗投入淪為紙上防線。
當跑馬地六萬立方米蓄洪池苦戰洪峰之際,渠務署的數字孿生系統雖精準預警鰂魚涌地底管網將於四十七分鐘後崩潰,卻無力阻擋商戶價值千萬的貨品遭泥流吞噬。
香港天文台最新數據顯示,本地海平面上升速度較十年前預測超標三成,工程追趕進度遠落後於氣候惡化曲線。反觀新加坡「活躍、美麗、潔淨水計劃」(ABC Waters),透過透水鋪面與生態滯洪池分流廿五%排水系統負荷,香港卻仍被《建築物條例》將雨水定性為「須快速排除的威脅」,法規滯後使海綿城市理念窒礙難行。
要掙脫此般困局,需啟動三維變革:技術層面須將新建設施基準提升至時雨量一百八十毫米(約二百五十年重現期),並為老舊管網增設緩衝調壓井;治理層面應擴展粵港澳颱風聯合預警機制,建構珠江口實時洪峰演算模型,搶奪災前黃金三小時應變窗口;社區層面則需立法強制新建案設置地下蓄洪模組,並對低洼區住戶發放防水閘門安裝補貼,將市民轉化為防災網絡的自主節點。當極端天氣成為新常態,香港真正的考驗並非築起更高防洪牆,而是能否培育接納洪水、與災共生的韌性哲學,當下一場黑雨來襲時,我們或可期盼黃泥水不再噴湧,而是靜默滲入城市預留的生態滯洪濕地,那將是文明對氣候災難最優雅的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