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堪察加半島地震對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的鏈式效應

avatar

陳承宇

專欄作家/評論員
作者:

陳承宇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俄羅斯堪察加半島於2025年7月30日發生的8.7級地震,經俄羅斯科學院測定為蘇聯解體後當地最強震動,但低於1952年同區9.0級歷史記錄。此次地震引發的跨太平洋海嘯在日本北海道釧路港實測最大波高1.2米,符合港口作業暫停標準,惟未波及東京、橫濱等半導體材料主要出口港。

筆者認為,值得關注的是,早前網絡流傳的南海海槽地震預言,經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調查發現僅17%港人因此調整赴日行程,顯示心理衝擊程度有限。香港赴日旅遊需求放緩的深層原因,實與宏觀經濟壓力密切相關,2025年首季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減少2.3%,壓縮了出境消費預算

若扣除2024年同期「電子簽證便利化」政策造成的基數畸高效應,2025年1至5月香港訪日客量實際跌幅應修正為3.7%。機票價格波動亦未偏離常態,國泰航空東京航線經濟艙均價仍穩定維持於4,200至5,800港元區間,有說市場所謂「2,000港元機票」僅屬廉航限量促銷艙位,佔總運力不足百分之八。

在半導體產業鏈層面,區域性緩衝機制有效抵禦了物流波動風險。信越化學等供應商在華南設立的區域倉儲,維持著約七十八日光刻膠安全庫存週期,且百分之九十二的晶圓材料經由東京羽田機場空運直送大灣區,大幅降低海運中斷影響。汽車產業雖因即時生產模式面臨較高風險(如廣汽本田變速箱庫存僅二十一日),但本次震中距九州主要零件廠逾二千公里,實質威脅程度有限。能源供應結構同樣展現韌性,廣東液化天然氣進口中長期合約鎖定百分之八十五需求,其中澳大利亞佔百分之四十五、卡塔爾佔百分之三十二的主導格局,使俄羅斯遠東氣源中斷僅推升現貨價格百分之三至五。

金融市場反應呈現災害經濟學典型規律:地震首週日元因避險資金流入升值百分之二,其後隨日本財政部公布三點四兆日元救災預算回貶。保險理賠機制亦明確區分責任邊界,香港保險業聯會條款規定營業中斷險僅涵蓋「物理直接損失」,供應鏈延遲屬除外責任範疇。面對複合型風險,韌性建設需聚焦技術與制度創新,導入區塊鏈物料追蹤系統聯通深圳鹽田港與日本富山超級樞紐港,可將晶圓載具運輸可視化提升至九成八精準度;啟用「大灣區液化天然氣虛擬管網」透過珠海與惠州設施互聯,能將俄氣缺口分配效率提升四成;更可應用香港科技園RealChain人工智能平台,整合地鐵客流量、機場貨運與零售數據構建經濟衝擊指數,實現風險預警科學化。

筆者認為,本次事件驗證區域經濟的雙層防護效能:實體層面透過能源長期合約、半導體區域倉儲與港口多元佈局分散風險;心理層面則顯示網絡謠言影響力低於宏觀經濟基本面。未來防災體系升級應著眼「可視化供應鏈」與「金融避險工具創新」雙軌並進,例如發展連結珠三角製造業營收的巨災債券,將企業風險移轉至資本市場。此轉型不僅強化災害應變能力,更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制度性動能。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
國泰禁機組人員攜帶充電寶 安全與效率需求宜平衡
avatar
于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