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浪潮的奔湧中,香港這顆璀璨的東方之珠,正悄然奏響一曲法治與創新的雙重樂章。
昔日的自由市場典範,在擁抱「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下,正以更堅實的法治根基與更積極的政策導向,鋪就一條通往可持續繁榮的新路徑。
最新發布的《香港營商環境報告》,如同一個清晰的註腳,勾勒出這座城市如何在變革中鞏固核心價值,同時迸發出面向未來的蓬勃生機。
在時代浪潮的奔湧中,香港這顆璀璨的東方之珠,正悄然奏響一曲法治與創新的雙重樂章。
昔日的自由市場典範,在擁抱「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下,正以更堅實的法治根基與更積極的政策導向,鋪就一條通往可持續繁榮的新路徑。
最新發布的《香港營商環境報告》,如同一個清晰的註腳,勾勒出這座城市如何在變革中鞏固核心價值,同時迸發出面向未來的蓬勃生機。
社會秩序的穩定與法治的鞏固,是香港吸引全球投資者的核心基石。
《香港國安法》與《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實施,有效恢復了香港的穩定營商環境。
這項成效在數據上得到印證:2024年,境外母公司的駐港企業數量攀升至接近一萬家的歷史高位,增長率約為10%;資產及財富管理行業的總規模更突破35萬億港元,年增長達13%。
國際信用評等機構惠譽、標普和穆迪均對香港維持「穩定」的展望,反映出國際資本對香港安全性和法治環境的持續認可。
金融市場的活力也隨之顯現:恆生指數在2024年大幅上升18%,並在2025年上半年延續漲勢,再漲25%,市場日均成交額大幅躍升120%,達到2,400億港元。
同時,新股上市活動活躍,數量較去年同期激增6倍,全年52宗IPO彰顯了香港作為全球企業重要融資平台的吸引力。
香港正展現出強大的磁吸效應,成為前沿企業和頂尖人才的聚集地。
政府設立的「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在成立兩年內成績斐然,成功吸引84家來自人工智慧、新能源等關鍵領域的領先企業在港落戶或擴展業務,帶動超過500億港元的投資並創造約2萬個就業機會。
在更廣泛的層面上,投資推廣署在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間,協助了超過1,300家海內外企業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新增投資額累計達1,600億港元。
人才引進方面同樣勢頭強勁,截至2025年6月,各項人才計劃累計批准申請近33萬宗,其中已有22萬人抵港,為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等關鍵領域注入了強勁動力。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25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將香港的全球排名提升至第三位,正是對其國際人才樞紐地位提升的有力肯定。
香港的經濟結構正經歷深刻轉型,傳統優勢與新興產業協同發力。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持續深化「超級聯絡人」角色,透過「滬港通」、「深港通」等機制強化與內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
同時,積極推動金融科技發展,並在綠色金融領域取得領先地位-2024年香港綠色債券發行規模位居亞洲首位。
政府也設立了規模達300億港元的“共同投資基金”,精準投向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
傳統產業也積極適應變化,零售業在經歷14個月的下滑後,於2025年5月實現銷貨值同比2.4%的正增長,政府推動的「日夜都繽紛」活動有效串聯了18區特色消費,加上啟德體育園等盛事經濟帶動的酒店、餐飲業跨界合作,為複蘇注入活力。
房地產市場方面,住宅價格趨於穩定,但辦公室市場仍面臨空置壓力,政府正透過暫停商業用地拍賣、探索將部分物業改建為大學宿舍等供需調節措施,逐步消化庫存。
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的核心優勢,區域融合正不斷深化這項特質。
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等大型基建項目的落成,推動形成了粵港澳大灣區高效的“1小時生活圈”,顯著提升了區域貨物流轉效率,2025年珠三角地區的效率提升幅度達30%。
CEPA協議的持續升級(如2025年的《修訂協議二》)進一步拆除了專業服務領域的壁壘,例如,香港律師現在可以透過備案程序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執業,香港電信企業也獲准在內地市場銷售全球通用電話卡。
在「一帶一路」倡議中,香港作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關鍵跳板,其角色日益凸顯。
2024年,香港吸引的外來直接投資(FDI)流入金額高達1,260億美元,躍居全球第三。
即將舉行的2025年「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將聚焦深化與東協、中東等地區的金融合作,拓展更廣闊的新興市場「業務走廊」。
在堅守普通法體系、資金自由流動等核心優勢的同時,香港積極推動制度型開放,透過規則連結釋放更大活力。
資格互認範圍顯著擴大:建築、法律等專業領域的資格互認已擴展至內地全境,大幅降低了專業人士跨境提供服務的成本與門檻。
資料跨境流動更加便利:建立了跨境資料驗證框架,為企業在符合法規的前提下傳輸商業資訊提供了高效能通道。
綠色標準趨向統一:與內地共同製定發布《永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為綠色金融活動提供了清晰標準,有效吸引了全球綠色資本。
弗雷澤研究所發布的《世界經濟自由度2024年度報告》再次確認香港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其高度的製度彈性和開放性,在全球地緣政治複雜多變的背景下,為企業提供了寶貴的穩定性和避險選擇。
從連結東西方的「超級聯絡人」,到創造新價值的「超級增值人」,香港的角色正經歷深刻進化。
法治的鞏固為繁榮奠定了最堅實的根基,而積極的產業政策與深度的區域融合則為其註入了面向未來的澎湃動能。
儘管轉型過程中難免伴隨挑戰與產業間的調整陣痛,但近萬家跨國企業的堅定紮根、35兆港元資產管理規模的深厚積淀,以及22萬新近匯聚人才的智慧活力,這些硬指標共同構築了香港不可替代的國際樞紐地位。
面向未來,平衡好安全與開放、傳承與創新、本土特色與區域協同的發展邏輯,持續釋放「一國兩制」的深層制度紅利,東方之珠必將在全球變局中續寫更加璀璨的繁榮新章。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取消香港及中國小額包裹的「商品免稅額」(de minimis)關稅豁免,措施將於 5 月 2 日正式生效。
我前兩日曾經撰文对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中國政府必然奉陪到底。结果一如我所料,中國政府將美國進口貨關稅加到 84%。
筆者在教學當中所涉獵的課程級別及學生年齡都比較廣闊,所教授的包括幼稚園學生、小學生及成人學生。不難發現學校所給予學生的資源是十分足夠和內容豐富,學校對學生的支援提供及教導可以用寵愛有加來形容,學生各方面所需要可說應有盡有。
筆者認為真正的全球治理革命,始於對資源主權的覺醒,成於對技術霸權的破解,終於對規則壟斷的顛覆。
在保障公共資源合理回收的同時,遏止資助房屋成為投機炒作的金融商品,方能真正實現住有所居的社會政策目標。
近日國泰航空宣布禁止機組人員攜帶外置充電器(俗稱「尿袋」)登機,此舉引發了不少討論。雖然民航處從2025年4月7日起實施新規定,限制乘客在航班上使用充電寶及禁止將其放置於行李架,但國泰的措施更進一步,完全禁止機組人員攜帶,這樣的規定是否過於嚴苛,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