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北都會區與大灣區協同發展:四方共建舊樓安全指引

avatar

陳承宇

專欄作家/評論員
作者:

陳承宇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新界北都會區的發展正面臨歷史性機遇,筆者建議若能跳脫傳統思維框架,以四方共責架構(居民、法團、物管、政府)為基礎,結合大灣區協作優勢,將可開創嶄新局面。新界北都會區的未來,不在於單點突破,而在於能否成為「四方共責」的樞紐,政府提供制度創新、企業注入產業動能、社區確保包容性、學研機構優化決策。北都將不僅是土地供應的答案,更是香港與大灣區共築的永續藍圖。從跨境基建到生態保育,從社會共融到制度創新,這片土地的未來發展應建立在一套系統性、階段性的推進策略之上。

在跨境協作層面,深港兩地加速突破行政壁壘,建立更緊密的互動機制。首要之務是打造「雙城經濟走廊」數據平台,實時整合河套科技園周邊的產業人口數據,動態調整新田科技城的住房與配套規劃。這種數據驅動的決策模式,可借鏡舊樓安全網中建議WR2評級可公開的做法,讓持份者掌握發展進度。同時,產業協作應發揮互補優勢,香港可聚焦高端服務業,深圳則提供製造業支持,在新界北設立「跨境創科飛地」,試行雙方法律與稅務的創新安排。電力網絡的互聯互通同樣關鍵,擴建跨境電網並發展社區微電網,既能提升供電穩定性,又可加速綠色能源轉型。

生態保育需要從被動補償轉向主動增值。各持份者續研究濕地補償機制,「濕地銀行2.0」不僅要求面積補償,更要提升生態功能品質。引入碳匯交易市場可創造雙贏,既保護環境又帶來經濟效益。在城市設計方面,新界北的新建案應採納近零碳標準,並建立建築碳排監測系統,幅射舊樓安全網中預防性保養的智慧,實現可持續發展。

社會融合是北都計劃能否成功的關鍵指標。筆者建議混合社區計劃可借鑒國際經驗,除在公屋與首置盤中設定合理的族群與年齡配額外,提供文化適應支援。考慮到「簡約公屋」的加速興建與各種「租購並行」方案的推出,能有效緩解基層住屋壓力。這些措施需要社區組織的積極參與,如同舊樓安全網中的關愛隊角色,促進不同群體的和諧共處共融。

共責架構即是推動各項工作的核心引擎。政府需統籌政策並簡化程序,企業應投入資源並創造就業,社區組織要參與監督與協調,學研機構則提供專業知識與數據分析。這種多方協作的模式,已在舊樓安全網中驗證其有效性,現在需要將其擴展至區域發展層面。

展望未來五年,發展節奏可分三階段推進:前期聚焦基礎建設與制度建立,中期加速項目落地與社會融合,後期則追求品質提升與永續發展。每個階段都應設定明確指標,如綠電占比、公屋輪候時間、青年置業率等,確保進度可衡量、成果可檢視。

新界北都會區的發展不應侷限於土地供應的思維,而要成為香港與大灣區協作的示範區。當跨境數據流動如同舊樓安全預警般即時,當生態補償如同分期還款方案般兼顧各方權益,當社會融合如同社區安全網般細緻入微,北都計劃才能真正實現其歷史使命。筆者期待這不僅是城市規劃的變革,更是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
國泰禁機組人員攜帶充電寶 安全與效率需求宜平衡
avatar
于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