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展現出的罕見「強硬」,並非一時沖動,而是其國內政治、經濟底線和外交戰略三重因素交織下的必然選擇,反映出其對美外交正在發生深刻調整。
首先,是不可退讓的「經濟底線」。2024年日本對美出口額達到了21.3萬億日元,其中包括汽車出口6萬億日元,汽車零部件出口1.2萬億日元,占對美出口總額的34%,汽車產業是日本的工業命脈,更是日本經濟的「心臟」。美國要求日本開放每年77萬噸的大米免稅配額,相當於要摧毀其堅守半個世紀的農業保護體系。
同時,以農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則是自民黨執政的「票倉基石」。這兩大領域是日本無論如何都不能輕易放棄的核心利益。如果連國家經濟命脈和執政根基都無法捍衛,任何內閣都將喪失其合法性。
其次,是內政驅動下的「選舉策略」——這是最直接的原因。赤澤亮正曾表示,「為農民創造安全耕作環境對政府和執政聯盟很重要。要是在農業上讓步,可能會丟了選票,影響政權穩定」。因此政府在大米進口問題上態度強硬,以爭取農民和選民支持。
共同社在7月5-6日進行的選情調查顯示,石破內閣的支持率為25.4%,較上次調查下滑7.0個百分點,不支持率為62.6%。石破內閣支持率已跌入「危險水域」,7月20日參議院選舉迫在眉睫。在任何國家,對外強硬都是凝聚民心、轉移國內矛盾的有效手段。此時對美妥協,無異於政治自殺。因此,強硬首先是一種服務於國內政治需要的「姿態」。
第三,是追求「戰略自主」的長期訴求。這次關稅事件是一次痛苦的「清醒劑」,讓日本深刻認識到將國家命運完全捆綁於美國的脆弱性。特朗普政府的單邊主義行為,實際上是在侵蝕盟友的信任。因此,日本的強硬也是其國家戰略尋求「自主性」的體現,意在向美國和世界表明日本有自己的國家利益,不會再無條件地充當美國的附庸,從而追求爭取更對等的盟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