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熊害、鹿害年年反覆,2025年更是釀下12人喪生的慘況。
北海道積丹町甚至因町議員與獵友會的衝突,引發恐嚇郵件、炸彈預告等二次災害。
這場看似是「野獸闖入人類生活圈」的危機,核心卻從來不在熊本身。
畢竟從江戶時代起,人們就熟知熊的威脅,真正讓局面失控的,是組織責任的模糊與合作邏輯的失調。
日本的熊害、鹿害年年反覆,2025年更是釀下12人喪生的慘況。
北海道積丹町甚至因町議員與獵友會的衝突,引發恐嚇郵件、炸彈預告等二次災害。
這場看似是「野獸闖入人類生活圈」的危機,核心卻從來不在熊本身。
畢竟從江戶時代起,人們就熟知熊的威脅,真正讓局面失控的,是組織責任的模糊與合作邏輯的失調。
積丹町議員質疑當地獸害應對成本是鄰縣兩倍,這番「控預算」的主張本身並非無理。
但他錯在忽略了獵友會的本質:這群以狩獵為興趣的志工,沒有法定義務處理獸害,反而要自費購買裝備、參加講習。
京都府獵友會明定其核心是「保護野生鳥獸、捕獲有害鳥獸」,這是京都府獵友會官網公開的組織宗旨。
德島縣獵友會的《獵友會是什麼》的說明也強調成員是「為防農損捕獵過度繁衍的獸類」,他們的付出本就不該用「成本高低」來衡量。
更棘手的是,整個日本社會都找不出「明確負責人」。
自治體沒僱用專業除熊團隊,自衛隊因武器使用限制只能做些設陷阱、運輸的輔助工作。
最有能力應對的獵友會卻是民間志願組織。
即便9月新增「緊急槍獵」制度,也只是補上程序漏洞,無法解決「誰來做、誰負責」的核心問題。
解決這場困局的關鍵,從來不是制定更多規則,而是找回「合作的尊重」。
就像疫情期間應對各種「無人接手的燙手山芋」那樣,決策層要明確方向,更要讓所有利害關係人明白:面對獸害,唯有放下算計、讓獵友會與自治體、自衛隊真正協同作戰,才有可能擺脫年年重複的慘況。
相關推薦
日本熊害受關注之際,約 3 毫米的蜱蟲傳播 SFTS,今年感染 165 人、13 人死亡,超熊害致死數,其初期症狀似感冒易被忽視,還可通過寵物傳染,需警惕。
2025年日本熊害創紀錄致12死,當局升級「異常事態」。長野獵人「信州ジビエ職人」曝2小時驅亞洲黑熊(ツキノワグマ)僅得3000日圓,引1400萬人關注,網友痛斥政府「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美國田納西州出現「鍊鋸熊」(Chainsaw Bear),半夜叼走居民電鋸的影片引發熱議。日本網友因本國熊害嚴重,600 萬人次呼籲當地熊不要模仿,背後是對人熊衝突加劇的深切擔憂。
哈瑞寶可樂軟糖被驗出大麻成分,家長及兒童食用後出現頭暈、嘔吐等症狀,涉事批次已緊急召回。專家提醒市民立即停用並退貨,購買食品時務必核對批次資訊,確保飲食安全。
TikTok 博主 Christine Connell 疑因男友放屁感染大腸桿菌引發七年鼻竇炎,事件引發網民熱議。醫學專家指摘傳播途徑極不可能,並揭示醫院環境或免疫力低下才是高危因素。
2025 年日本米價暴漲,4 月較去年同期升 98.4%。政府釋出儲備米因農協壟斷成效差,米農收入微薄難維生,更引發盜米事件,暴露農業政策弊端。
「丼」字由中國古字演變為日本國民美食符號,現今在香港融合創新,成為跨文化飲食代表,同時揭示中日漢字及飲食交流的千年軌跡。
泰國烏隆他尼府一隻拉布拉多與金毛混血犬 Latte,誤將土製炸彈當作玩具叼回家,幸獲軍人主人及時發現。專家提醒養寵家庭須加強物品檢查,避免類似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