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在面試與溝通中的智慧與成長

avatar

周美華

教育界
作者:

周美華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在教育場中,筆者經常接觸到準備踏入職場的年輕人,尤其是在模擬面試的課堂上,深刻感受到他們在表達與溝通方面的挑戰。這些挑戰不僅反映在語言的運用上,更牽涉到思維的結構和態度的成熟程度,以及對職場文化的理解。 

許多年輕人自小在家庭中備受呵護,成長過程中有父母、祖父母等長輩的照料,往往是家中的焦點人物。由於兄弟姊妹較少,他們在家庭中較少需要協調或妥協,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這樣的背景雖然充滿愛與安全感,但也可能讓他們在面對外界挑戰時顯得不夠成熟或缺乏應對能力。 

在模擬面試中,我常聽到大部份學生以簡單短句回答問題,例如:「我對這份工作有興趣」、「我現在二十幾歲,這份工作適合我」、「我的性格可以在這份工作中得到磨練」等等。這些回答雖然真誠,卻缺乏具體內容與邏輯結構,無法有效展現他們的能力與潛力。更重要的是,他們未能從雇主的角度思考,忽略了企業在招聘時所關注的價值與需求。 

有效的溝通不只是把話說出來,更是要讓對方聽得懂、聽得進,甚至被打動。這需要年輕人學會如何組織語言、舉例說明、加入論證與情感連結。例如,當回答「你為什麼適合這份工作」時,可以從自身經歷出發,說明過去的相關經驗、學到的技能、個人特質如何與職位需求相符,最後再補充自己希望在這份工作中成長的方向。這樣的回答不僅具體,也展現出思考深度與職場意識。 

筆者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使用「起、承、轉、合」的結構來表達觀點。先清楚點出主題(起),再補充背景或原因(承),接著提出觀點或例子(轉),最後總結或引導下一步(合)。這樣的表達方式不僅讓語句更有條理,也能幫助聽者更容易理解。例如,一位學生若想表達自己具備團隊合作能力,可以說:「在大專學習期間,我曾擔任學生會活動統籌,負責籌辦一場超過200人參與的音樂會。在過程中,我學會了如何與不同部門協調、分工合作,最終活動順利完成,獲得師生一致好評。」 

除了語言結構,年輕人也需要學會根據不同對象與情境調整溝通方式。與朋友聊天可以輕鬆隨意,但在職場中,溝通往往需要更具專業性與策略性。例如,向上司報告工作進度時,應該先說明目標,再交代目前進展與遇到的困難,最後提出解決方案或需要的協助。這樣的表達方式能讓對方迅速掌握重點,也展現出責任感與思考能力。 

筆者認為,教育體系應更重視學校與職場之間的銜接。除了傳統學科知識外,學校應設計更多與職場接軌的課程與實踐機會,例如職場體驗、實習計劃、最合時的職涯規劃課程等,讓學生在校期間便能逐步建立對職場的認識與適應能力。 

社會上常有聲音批評現今的年輕人缺乏責任感與抗壓能力,但筆者也見過許多積極向上的年輕人,他們或許來自資源有限的家庭,卻展現出堅毅與熱誠。這些例子證明,只要有合適的引導與支持,年輕人完全有能力面對現實,迎接挑戰。 

總結而言,年輕人在面試與溝通中的表現,不僅是個人能力的展現,更是整個教育與成長環境的反映。我們不能單純責怪年輕人不成熟,而應從制度與文化層面尋求改變。唯有透過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培養出既有理想又具實力的新一代,讓他們在職場中發揮所長,為社會注入新的活力與希望。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
國泰禁機組人員攜帶充電寶 安全與效率需求宜平衡
avatar
于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