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沉迷之間的拉鋸

avatar

周美華

教育界
作者:

周美華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當今社會,智能手機如影隨形,成為青少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對某部分學生而言,手機不再只是工具,而是逃避現實的庇護所。他們每日沉浸於虛擬世界,打機四小時,卻只願意花一小時溫習功課;上課時心不在焉,眼神空洞,彷彿身在課室,心卻遠在遊戲的戰場。這種現象令人憂心,若家長不及早介入,任由沉迷滋長,學業與人生方向恐將偏離軌道。 

為何某部分青少年容易沉迷手機?青少年正處於探索自我、尋求認同的階段,而手機遊戲與社交媒體猶如糖衣毒藥,提供即時回饋與刺激,令人欲罷不能。對某些學生而言,學業壓力沉重、家庭關係疏離、課堂內容乏味,皆可能驅使他們逃避現實,投向虛擬世界尋求慰藉與掌控感。 

家長如何成為孩子的導航者?筆者個人建議可以試試以下幾個策略有助家長引導子女,尤其是那些已顯現沉迷傾向的學生,逐步戒除手機癮,重拾學習的主導權:  

1. 設立明確規則,劃出界線 

- 為手機使用訂立「黃金時段」,例如放學後限定一小時,其他時間專注於學習與休息。 

- 禁止在晚飯、溫習、睡前使用手機,讓生活節奏回歸平衡。 

- 家長應以身作則,減少自己對手機的依賴,成為孩子的榜樣。 

 

2. 傾聽與理解,建立橋樑 

- 對沉迷的學生,切勿一味責罵或粗暴沒收手機,應先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與情緒狀態。 

- 與孩子討論遊戲內容,了解他們的興趣與所追求的成就感。 

- 建立互信關係,讓孩子願意打開心扉,分享困惑與壓力。 

 

3. 提供替代選擇,重塑生活重心 

- 鼓勵參與課外活動,如運動、音樂、義工等,讓生活不再只有螢幕。 

- 規劃家庭活動,如遠足、烹飪、桌遊,增進親子互動,填補情感空缺。 

- 協助孩子發掘興趣與目標,讓他們在現實中找到成就與歸屬感。 

 

4. 關注學業,適時支援 

- 與學校保持聯繫,掌握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學習進度。 

- 若孩子在學業上感到吃力,可安排補習或尋求老師協助,減少挫敗感。 

- 設定短期學習目標,並給予適度獎勵,提升學習動機與自信。 

 

5. 善用科技,反制科技 

- 安裝家長監控應用程式,如「Google Family Link」、「Screen Time」,限制使用時間與內容。 

- 教導孩子自我管理技巧,如番茄鐘法(Pomodoro Technique),培養時間觀念與自律能力。 

家長在心理層面的介入是不可忽視,若孩子出現焦慮、抑鬱或社交退縮等情況,家長應考慮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手機癮往往是更深層問題的表徵,透過心理支援,可協助他們處理情緒、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重拾自我價值。戒除手機癮,尤其對某部分已深陷其中的學生而言,絕非一蹴而就。家長的角色,不只是監督者,更是引導者與同行者。與其單方面施壓,不如攜手同行,建立互信與支持的關係。當孩子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意義與成就,自然會減少對虛擬世界的依賴。讓我們一起努力,為下一代鋪設一條通往自律與成長的光明道路。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
國泰禁機組人員攜帶充電寶 安全與效率需求宜平衡
avatar
于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