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徵華船舶費:霸權邏輯下的造船業逆轉與幻滅

avatar

王善勇

傳媒人/記者
作者:

王善勇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2025年10月14日,美國對中國建造、擁有或營運船舶徵收港口費的政策正式生效。這項被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包裝為「矯正中國不合理貿易行為」的措施,本質上是其面對中國造船業全球主導地位時,試圖以行政手段轉嫁國內產業困境、阻撓中國海軍走向深藍的霸權把戲。然而,從美國軍艦頻現的建造延誤、造船業的持續萎縮,到中國造船產能的230倍優勢與海軍裝備的「下餃子」式迭代,這場以遏制為目的的政策,最終只會暴露美國自身產業體系的頹勢與戰略判斷的失誤。

港口費:一場注定失敗的「產業護航」遊戲

美國徵收的港口費,以「逐年調漲」的野蠻姿態呈現:中國擁有或營運船舶首階段每淨噸50美元,2028年將暴增至140美元;中國建造但非中國營運船舶,首階段按每淨噸18美元或每卸貨貨櫃120美元擇高計收,2028年同樣翻倍漲至33美元/淨噸或250美元/貨櫃。美國官方宣稱這是為了「保護美國商業利益」,實際目標清晰——將全球造船訂單強行轉向日本、韓國,從而打擊中國造船業的產業鏈優勢。

但現實給了這場「護航」遊戲沉重一擊。標普報告顯示,這項政策將使全球十大航運公司明年額外負擔32億美元成本,其中中國遠洋集團一家就面臨15.3億美元支出,佔比近半。然而,成本壓力並未如美國預期那般倒逼訂單轉移,反而暴露了美國產業邏輯的致命缺陷:中國造船業的優勢從非單純的成本低廉,而是建立在「完整供應鏈+模組化AI設計+千萬級熟練工人」基礎上的體系性能力。2023年,中國造船新接訂單量佔全球59%,連續三年蟬聯冠軍,在綠色環保船舶、LNG船等高端領域更是實現技術突破;而美國造船業在全球商船市場的份額僅有0.1%,連基本的民用造船供應鏈都已崩解,根本無法承接所謂「轉移的訂單」。

諷刺的是,這項政策最終的受害者反而是美國自身。美國消費者與企業將為進口貨物承擔更高運費,路透社數據顯示,美國零售商每年進口的服裝、電子產品等民生商品,僅因這項港口費就將面臨平均12%的價格上漲。與此同時,總理李強簽署的反制法令已就位,對任何針對中國船舶或船員的歧視性措施進行反擊,這意味著美國試圖通過單邊制裁構建的「產業壁壘」,最終只會讓自身陷入「成本上漲+貿易報復」的雙重困境。

美艦遲滯:造船業萎縮下的「霸權空心化」

當美國試圖以港口費打壓中國時,其國內軍艦建造的慘狀早已暴露了產業實力的虛弱。2025年3月,《華爾街日報》一篇《看這艘軍艦,就知道為啥中國領先了》的報道,將美國造船業的頹勢撕得一乾二淨——作為美國海軍「重振雄風」關鍵項目的「星座」號護衛艦,2020年簽約時計劃2026年下水、成本13億美元,可截至2025年9月,建造進度僅完成10%,船體超重759噸,交付時間推遲至2029年,預算更是飆升至19億美元。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直言不諱地指出,這艘首艦的建造周期將近10年,問題堆積如山,堪稱「美國造船業的反面教材」。

「星座」號的困境並非個案,而是美國造船業整體萎縮的縮影。美國福特級航母二號艦「肯尼迪」號從2011年切割鋼板至今已15年,原定2022年交付,現已兩度延期至2027年3月,若按此進度,其服役時間甚至晚於2022年下水的中國福建艦。更荒謬的是,建造商英格爾斯造船公司將延期原因歸結為「造得太快,來不及修正首艦缺陷」,這種自相矛盾的解釋,徹底暴露了美國造船業的技術混亂與管理無能。

深究背後原因,美國造船業早已陷入「不事生產」的死循環:設備老舊到令人髮指,威斯康星州負責建造「星座」號的船廠,仍在使用二戰時期的焊機與起重機,設備故障率高達30%;高技能工人缺口驚人,美國造船業年輕技術工人流失率超過40%,且受法律限制無法引進外籍勞工,導致船廠只能靠老齡工人支撐;供應鏈徹底斷裂,由於商業造船業幾近消亡,軍艦建造無法共享民用產業鏈,鋼材、電子元件等原材料需單獨採購,成本比中國高2-4倍。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數據更為慘烈:21世紀初,美國一艘攻擊型潛艇建造周期為6年,現已延長至9年;航母從8年增至11年,若按現有速度,到2054年都無法實現「將作戰艦艇從295艘擴充至390艘」的目標。

與美國的遲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造船業的「雷霆速度」。獨立國防分析師湯姆·舒加特統計,2014-2023年中國海軍下水157艘艦艇,美國僅67艘;截至2025年,中國艦隊規模超過370艘,穩居世界第一。054B型護衛艦批量列裝、056A型輕護衛艦持續升級,連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都不得不承認:「中國每年建造的戰艦數量是美國的三倍,噸位與火力全面壓制。」這種差距的本質,是中國「商用與軍用造船協同發展」的體系優勢——民用造船業的龐大產能為軍艦建造提供了技術儲備與產業工人,模組化生產使戰艦建造周期縮短至美國的1/3,而美國早已失去這種「軍民融合」的產業基礎。

核動力航母與激光武器:中國走向深藍的硬實力

就在美國為「星座」號的10%進度焦頭爛額時,中國第四艘航母(004型)的建造進展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美國《全球防務新聞網》援引衛星圖像與產業數據推測,004型航母已正式開工,且跳過常規動力直接採用核動力,滿載排水量達11-12萬噸,與美國福特級處於同一量級,甚至在部分技術上實現超越。

這艘航母的核心突破體現在三大領域:動力系統採用中國新一代艦用核反應堆,據信是第四代釷基熔鹽堆,不僅無堆芯熔毀風險,且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釷資源國,能確保長期能源供應;艦載系統配備4條電磁彈射軌道,彈射效率比美國福特級的電磁彈射高出20%,可支持殲-35隱身戰機、殲-15DT電子戰機、空警-600預警機的常態化起飛;武器系統整合了激光防禦與無人機集群作戰單元,常態下可搭載70-80架艦載機,極限狀態下能容納100架,形成「偵察-打擊-防禦」一體化的作戰體系。

004型航母的建造並非孤立存在,而是中國造船業完整產業鏈的集中體現。從鞍鋼集團研製的航母專用耐蝕鋼,到中船重工自主研發的電磁彈射技術,再到AI驅動的模塊化設計軟件,中國已實現從核心材料到關鍵設備的100%國產化。這種「全鏈自主」的能力,正是美國造船業最缺乏的——美國福特級航母的電磁彈射系統屢次故障、「肯尼迪」號的鋼材仍需從韓國進口,連最基本的供應鏈自主都無法實現,更談不上技術迭代。

事實上,中國造船業的優勢早已超越「數量」層面,進入「質量與規模並重」的階段。連續15年,中國在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上全球第一,2023年更是在LNG船領域打破韓國壟斷,實現技術突破。與此同時,中國海軍的裝備更新速度持續加快,055型驅逐艦配備的「鷹擊-21」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射程超過1500公里,可對美國航母戰鬥群實施「飽和攻擊」;「殲-15TD+空警-600+055驅逐艦」的協同作戰體系,已形成覆蓋數千公里的海上作戰網。這種硬實力的積累,並非美國一項港口費就能阻撓的。

拉攏日韓與復古戰列艦:美國的「病急亂投醫」

面對自身造船業的崩潰與中國的快速崛起,美國開始陷入「病急亂投醫」的混亂。一方面,它試圖拉攏日本、韓國充當「造船幫手」,構建針對中國的產業圍堵網;另一方面,特朗普提出的「重啟戰列艦建造」計劃,則暴露了其軍事常識的無知與戰略判斷的荒謬。

在拉攏盟友方面,美國的操作充滿矛盾與風險。韓國現代重工收購美國費城造船廠,並計劃在菲律賓蘇比克灣建立美軍艦艇維修中心;日本則加速軍艦建造,2024年入列3艘作戰艦艇、下水4艘,總噸位超3萬噸,並持續推進「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的航母化改造,走上軍國主義復辟道路。但美國與盟友的「合作」從一開始就充滿裂痕:美國移民局日前突然拘捕韓國在美企業的技術人員與工人,這種自毀長城的舉動,不僅讓韓國企業心寒,更暴露了美國行政體系的混亂——既需要韓國的技術與產能,又無法擺脫「技術壟斷」的猜忌,最終只能陷入「合作-猜忌-破裂」的惡性循環。

可笑的是特朗普提出的「復古戰列艦」計劃。在2025年弗吉尼亞州匡提科軍事會議上,特朗普公開主張建造「6英寸厚裝甲鋼板、配備4套反艦導彈系統」的巨型戰列艦,理由是「現代鋁合金軍艦不襟打」。這一主張不僅與現代海戰「導彈主導、隱身優先」的趨勢背道而馳,更忽略了基本的成本與技術現實:參考二戰「衣阿華」級戰列艦的造價,現代化改造後的戰列艦單艦成本將突破50億美元,而美國2025年造船預算僅324億美元,還需兼顧核潛艇、航母等項目,根本無力負擔;更何況,俄羅斯「鋯石」高超音速導彈末端速度達9馬赫,可輕易穿透6英寸裝甲,特朗普的「復古夢」最終只會成為全球軍事界的笑柄。

事實上,美國拉攏日韓與復古戰列艦的舉動,本質上是其產業空心化與戰略迷茫的體現。當中國造船業以230倍的產能優勢持續前進,當中國海軍以「每年3倍於美國」的速度更新裝備,美國既無法重建自身的造船產業鏈,又找不到有效的對抗策略,只能寄希望於「盟友幫襯」與「時光倒流」,這種無力感,正是霸權體系走向衰落的典型信號。

不可逆轉的深藍之路:中國造船業與海軍的全球引領

無論美國如何通過港口費施壓、如何拉攏盟友,都無法阻擋中國造船業引領全球、中國海軍走向深藍的腳步。這種不可逆轉的趨勢,根源於中國「產業自主+戰略長遠」的發展邏輯,與美國「單邊制裁+短期投機」的霸權邏輯形成鮮明對比。

從產業層面看,中國造船業已形成「全鏈自主、綠色升級」的獨特優勢。不僅在傳統商船領域占據全球半壁江山,更在LNG船、綠色動力船舶等高端領域實現突破,2023年全球59%的新船訂單流向中國,其中綠色環保船舶佔比超過70%。與此同時,中國的模組化生產技術使造船周期縮短至12-18個月,而美國建造一艘同等噸位的貨櫃船需要7年;中國造船業的熟練工人數量超過美國造船業從業人員總數的20倍,這種人力與技術的雙重優勢,是美國無法複製的。

從海軍發展看,中國已實現「量質齊升、體系完備」的跨越式發展。370艘艦艇的規模、004型核動力航母的在建、055型驅逐艦的批量列裝,標誌著中國海軍已從「近海防禦」轉向「遠海護衛」。更重要的是,中國海軍的發展始終服務於「維護全球航運安全」的和平目標,與美國海軍「全球霸權、自由航行」的軍事擴張形成對比——中國海軍參與亞丁灣護航、應對海盜威脅,為全球商船提供安全保障;而美國海軍則頻繁在南海、東海進行軍事挑釁,破壞地區穩定。這種「和平發展」與「霸權擴張」的差異,使中國海軍獲得更多國家的認同與支持。

美國此次徵收港口費,看似是針對中國造船業的打擊,實則是對自身產業衰落的無奈抗議。當「星座」號還在為10%的進度掙扎,當「肯尼迪」號15年仍無法交付,當特朗普還在幻想「戰列艦復興」,中國的船塢里正誕生一艘艘新型戰艦,中國的商船正承載著全球50%的貨物運輸。這種差距,早已不是一項行政命令就能彌補的。

歷史的車輪從不為霸權停留。美國試圖以港口費阻撓中國走向深藍,最終只會見證中國造船業在全球市場的進一步崛起,見證中國海軍成為維護全球海洋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霸權邏輯下的產業幻滅,已成定局;中國造船業與海軍的深藍之路,才剛剛展現新的篇章。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
國泰禁機組人員攜帶充電寶 安全與效率需求宜平衡
avatar
于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