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停擺 周而復始的政治利益爭鬥

avatar

王善勇

傳媒人/記者
作者:

王善勇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2025年10月,美國聯邦政府在財政年度第一天再度「關門」,至今已逾一週。數十萬聯邦雇員無薪休假,國家公園關閉,航空管制員不足導致航班大面積延誤,關鍵經濟數據停發,低收入家庭的食品援助計劃瀕臨斷糧。然而,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內,總統特朗普卻在社交媒體上洋洋得意地宣稱:「政府停擺是前所未有的機會,我們將借此清理民主黨的官僚機構。」

這不僅僅是一次預算僵局,更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清洗。與過往政府停擺不同,此次事件已從「技術性停擺」演變為「戰略性破壞」,其背後是特朗普及其極右翼盟友對美國行政體系的系統性重塑野心。而這一切,不過是美國政治制度深層癱瘓的又一場公開處刑。

特朗普的「政治清洗」:停擺是工具,而非意外

歷史上,美國政府停擺多因兩黨在預算規模、政策優先順序上僵持不下。但2025年的這一次,其本質已發生根本轉變——停擺不再是談判失敗的結果,而是特朗普主動選擇的武器。

特朗普政府早已公開放話,要利用此次停擺「永久性裁減」數千名聯邦雇員。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OMB)主任沃特更直言,這是「財政理智」的必要手段。然而,誰是「浪費納稅人錢」的對象?答案昭然若揭:那些被視為「深層政府」(Deep State)成員、長期支持民主黨政策、致力於環境保護、公共衛生、少數族裔權益的專業官僚。

更令人髮指的是,特朗普政府竟考慮「不補發停擺期間被迫無薪工作的雇員工資」。儘管2019年他曾簽署《政府雇員公平待遇法案》(GEFTA),承諾保障所有停擺員工獲薪,但如今白宮官員卻狡辯稱該法「不自動執行」,需國會再次批准。此舉無異於背信棄義,將數十萬普通公務員的生計當作政治籌碼。特朗普甚至暗示:「這取決於我們談論的是誰。」——言下之意,支持民主黨的官員,活該被懲罰。

這已非簡單的預算爭議,而是赤裸裸的政治報復。特朗普將政府停擺視為一場「外科手術」,藉機清除異己,重塑一個忠於其個人意志的行政體系。當他聲稱「比民主黨更關心醫療健保」時,全世界都聽得見其言語背後的諷刺與虛偽——他關心的不是美國民眾的健康,而是如何以「醫療補貼」為誘餌,逼迫民主黨在其他議題上妥協,進而鞏固其獨裁式統治。

停擺常態化:美國民主的慢性自殺

若說特朗普的野心令人不寒而慄,那麼美國政府停擺的「常態化」則更令人絕望。自1976年預算制度完善以來,美國已歷22次政府停擺,平均不到兩年就上演一次。從卡特時代的墮胎資金爭議,到克林頓時代的赤字鬥爭,再到2013年奧巴馬醫改僵局,再到2018-2019年特朗普為邊境牆索要資金的35天停擺,每一次都暴露了美國政治體制的致命缺陷:兩黨爭鬥激化、程序癱瘓、責任推諉。

如今,政府停擺已從「非常態危機」淪為「常規政治工具」。兩黨不再以達成共識為榮,反而以「誰更能扛」為傲。共和黨領袖宣稱「我們在輿論戰中佔上風」,民主黨則堅稱「必須對抗特朗普的獨裁」。雙方在社交媒體上互相攻訐,卻無人真正坐下來談判。參議院已五次表決失敗,眾議院共和黨人甚至宣佈「在政府重開前不返回華盛頓」——這無異於議會集體罷工,將國家治理當作兒戲。

更諷刺的是,美國憲法規定總統與國會議員在停擺期間仍可領薪,而數百萬普通雇員與承包商卻要為此承受經濟壓力。這種「統治階級豁免、底層承擔代價」的制度設計,早已背離民主初衷。停擺不再令人震驚,反而成了美國政治的「背景噪音」,彷彿只要不炸毀整棟大廈,小規模的爆炸無關緊要。

國債高築:停擺的深層經濟根源

然而,若僅將停擺歸咎於黨爭,便錯過了更深層的危機——美國財政的不可持續性。截至2025年8月,美國國債總額已突破37萬億美元,年度利息支出預計1.2萬億美元,佔聯邦財政收入近三成。這意味著,美國政府每收進三塊錢,就有一塊要拿去支付過去的債務利息。在這種財政窒息下,任何新增支出都變得極其敏感,任何預算談判都可能引爆債務危機。

停擺的真正根源,正是這場「財政慢性病」的急性發作。共和黨拒絕提高稅收、削減軍費,卻要求削減社會福利;民主黨主張擴大醫療與教育支出,卻無力提出可靠的財源。雙方都明白,美國已無力負擔現有的政府規模,但誰也不願承擔「砍預算」的政治責任。於是,他們選擇讓政府「暫時關門」,將問題推給下一輪談判,寄望於經濟增長或債務延續能帶來轉機。

但這只是拖延。摩根大通估算,政府每停擺一週,GDP增速即損失0.1%至0.2%。航班延誤、專利審批停滯、環境許可凍結,這些「看不見的損失」正在侵蝕美國的創新力與競爭力。與其說停擺是政治僵局的結果,不如說它是美國財政崩潰前的「緩衝閥」——通過暫時關閉非核心部門,避免債務違約的全面爆發。

民眾受苦:被犧牲的美國基層

在這場高層的政治遊戲中,受苦的永遠是普通民眾。數十萬聯邦雇員被迫「無薪工作」或「無薪休假」,他們不是抽象的數字,而是有房貸、有孩子上學、有醫療帳單的普通人。一名在國土安全部工作的單親母親告訴記者:「我已經開始擔心下個月的房租。」而特朗普卻在白宮笑稱:「他們會挺過去的。」

更令人憂慮的是,「婦女、嬰兒和兒童特別補充營養計劃」(WIC)的資金將在兩週內耗盡。這項惠及600多萬低收入家庭的計劃,可能因政府停擺而全面中斷。專家警告:「這不是政治問題,這是人道危機。」當母親們無法為嬰兒購買配方奶粉時,誰該為此負責?是拒絕撥款的共和黨?還是堅持原則的民主黨?抑或是那個將停擺當作談判工具的總統?

股市依舊上漲,華爾街依舊歡呼,彷彿這場危機與他們無關。但對數百萬美國人而言,政府不是抽象的機構,而是他們能領到的糧食券、能通過的機場安檢、能獲得的醫療補貼。當這些服務消失時,民主的合法性也隨之瓦解。

一場預演中的制度崩潰

2025年的政府停擺,不僅是又一次黨爭鬧劇,更是一場預演——預演著當極端主義與制度癱瘓交織時,一個超級大國如何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特朗普的「清洗」野心、兩黨的零和博弈、國債的無底深淵、民眾的無聲苦難,共同構成了一幅令人不安的圖景:在這個號稱「世界上最強大民主國家」的國度裡,治理已讓位於表演,責任已讓位於算計,人民已讓位於權力。

停擺不會永遠持續,政府終將重開。但每一次停擺,都在侵蝕美國的信用、削弱其治理能力、加深其社會裂痕。當政治鬥爭不再以國家利益為依歸,而以個人權力為目標時,所謂「民主」,不過是一場周而復始的鬧劇。世界,只能在一旁冷眼旁觀,見證這場帝國的緩慢崩塌。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立即關注

藍莓日報 Whatsapp,即時關注全球大小事!

免費加入
分享:
已複製

相關推薦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
國泰禁機組人員攜帶充電寶 安全與效率需求宜平衡
avatar
于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