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7 日,全球黃金市場迎來里程碑時刻 —— 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貨價格首次突破每盎司 4000 美元大關,倫敦現貨金價亦逼近 3980 美元,年內累計漲幅已超 50%。國內市場同步瘋漲,周大福、老鳳祥等品牌足金報價達 1129-1157 元 / 克,較年初漲近 40%,一場由避險情緒引發的「黃金狂潮」正席卷全球,也悄然改變著普通人的生活。
狂潮推手:降息預期與避險需求共振
這波金價暴漲背後,是多重因素的疊加驅動。貨幣政策轉向成為核心動力,市場預測美國聯邦儲備局 10 月降息概率高達 94.6%,12 月再降息概率亦達 84.9%。低利率環境大幅降低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削弱美元吸引力,推動資金加速湧入金市。與此同時,美國債務規模突破 40 萬億美元,多国央行加速「去美元化」,中國已連續 18 個月增持黃金,2024 年全球央行購金量達 1045 噸,為金價提供長期支撐。
地缘與政治風險則加劇了避險需求。美國聯邦政府停擺持續、中東衝突升級、法國與日本政壇變動等事件,讓黃金的「終極避險資產」屬性凸顯。Pepperstone Group 策略師 Ahmad Assiri 直言,若投資者對股市過熱的擔憂加劇,黃金將是「最佳避風港」。機構看多預期進一步助燃漲勢,高盛已將 2026 年 12 月金價預期從 4300 美元上調至 4900 美元,瑞銀亦預估未來幾個月將升至 4200 美元,2025 年黃金 ETF 資金流入已超 600 億美元。
民生百態:新人改方案,商家喜憂參半
金價暴漲最直接的衝擊落在了有刚需的普通消費者身上。婚慶市場首當其衝,60 克金镯成本較去年增加約 1.8 萬元,不少新人被迫調整購買方案:將「三金手镯」換成耳環,或選擇每周 2500 元的租賃服務。南通准新郎任先生坦言,黃金是訂婚必需品,但漲價明顯增加了結婚成本,只能優先選擇按克計價的產品,放棄「一口价」飾品。
為控制預算,消費者開始各顯神通:剛需群體轉向銀行金条加加工定制的模式,比品牌金飾節省 30% 成本;年輕人則偏愛 1-5 克的金豆、細手链等小克重飾品,既能滿足裝飾需求,又減輕經濟壓力。非刚需群體則將目光投向白銀、鉑金等替代品,這些品種年內漲幅雖達 50%-80%,但價格仍遠低於黃金。
商家們則陷入「有價無市」的尷尬。深圳水貝市場雖婚慶金飾銷量翻倍,但實體店客流持續萎縮,加盟商因利潤依賴固定佣金,金價上漲並未帶來額外收益,多地出現門店倒閉情況。與此同時,「一口价」金飾因設計感受年輕人青睞,傳出 10 月將加价 30% 的消息,引發部分消費者搶購。
多空大戰:高盛看漲 4900,美銀警示拐點
在市場狂熱之際,華爾街投行卻呈現嚴重分歧。看多派以高盛為代表,認為西方 ETF 資金流入強勁與央行持續購金將推動金價進一步上漲,且私人部門資產分散需求可能帶來「巨大上行風險」。美銀全球大宗商品研究團隊負責人 Michael Widmer 亦表示,通膨高於 2% 且聯儲局寬鬆的環境下,金價從未下跌,4000 美元只是提前到來的目標。
看空派則發出強烈警示。美銀技術策略師 Paul Ciana 指出,金價上漲已顯疲態,近期飆升更多是投機性買盤驅動,目前金價較年線高出約 20%,接近史上主要高峰的 25% 溢價,漲勢可能接近拐點。花旗更預警短期可能暴跌至 3400-3500 美元 / 盎司,跌幅或達 15%,技術指標 RSI 已達 85 的超買區間。
市場內部的分化同樣劇烈:早期囤金者賣出半數持倉即可換別墅加出國旅遊,黃金 ETF 投資者年內收益超 40%;而踏空者懊悔不已,部分情侶因購金預算爭執延後婚期。深圳水貝部分商户批量囤貨赌漲,卻遭遇空头爆仓,單筆虧損超 2 億元。
理性應對:避坑與配置指南
面對漲跌難料的黃金市場,無論是消費者還是投資者都需保持理性。消費者購買時需警惕溢价陷阱,品牌金飾工費常達 30% 以上,「一口价」產品回收虧損率可能超 20%,回收價普遍低於售價 80-100 元 / 克,應優選銀行或品牌直營渠道。
投資者則需控制風險:可選擇費率低於 0.5% 的黃金 ETF 定投,配置比例不超流動資產的 10%;避免杠杆操作,採取分批建倉策略。持仓者需關注紐約金 3878 美元支撐位與 3950 美元阻力位,持倉成本低於 800 元 / 克可繼續持有,接近阻力位時可擇機套現。同時需警惕「黃金租賃」「虛擬黃金」等高回報騙局,僅通過銀行、基金公司等正規渠道參與。
從長期看,黃金漲勢能否持續,取決於基本面與市場情緒的平衡。若地缘風險未解、降息周期如期開啟,高盛 4900 美元的目標或有望實現;但若形勢逆轉,花旗警示的 2500-2700 美元區間亦非不可能。正如市場分析所言,黃金是「亂世保險柜」,而非短期套利工具,在這場「黃金狂熱」中,理性配置比盲目跟風更能守住財富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