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外媒報道,當地時間10月3日,數十萬名意大利民眾響應工會號召,在全國100多個城市發起總罷工與示威活動,聲援遭以色列軍隊逮捕的加沙援助船隊成員,抗議總理梅洛尼政府的相關立場。此次罷工導致意大利鐵路、機場、港口等交通系統陷入混亂,部分城市還爆發小規模沖突,梅洛尼政府面臨的輿論壓力進一步升級。
罷工席卷全國 數十萬人上街
據英國《金融時報》、路透社報道,此次總罷工由意大利總工會(CGIL)和基層工會聯盟(USB)牽頭,羅馬、米蘭、博洛尼亞、特倫托等主要城市均成為抗議核心區域。抗議者通過封鎖高速公路、環路等方式表達訴求,直接導致意大利全國鐵路網絡大面積延誤或取消,多個機場運營受影響,托斯卡納利沃諾港更是因抗議活動全面關閉。
衝突在部分城市尤為激烈:在都靈,示威者沖入機場跑道,還破壞了一處會議中心;米蘭大教堂外的雕像被塗滿紅色油漆與塗鴉,郊外區域的示威者與警察爆發對峙,警方最終發射催淚瓦斯驅散投擲石塊、酒瓶的人群。
據罷工組織者統計,羅馬遊行參與人數約30萬,米蘭超10萬,那不勒斯超5萬,威尼斯超2.5萬,西西里島各城市總參與人數達15萬。不過,意大利官方尚未對這些數據予以證實。
值得關注的是,意大利最大中左翼政黨民主黨領袖埃莉·施萊因也加入羅馬抗議活動。她公開抨擊梅洛尼,稱其“對加沙援助船隊活動人士的言辭攻擊,比對 Netanyahu 在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罪行的攻擊還要嚴厲”。
梅洛尼稱罷工是「延長周末」,工會駁斥「非法」指控
面對大規模罷工,梅洛尼政府與抗議方立場尖銳對立。梅洛尼政府將此次罷工定性為“非法”,理由是工會未按規定提前10天提交通知,還指控示威活動嚴重影響公共交通、學校、鐵路及港口正常運轉,給民眾生活帶來困擾。
罷工開始前,梅洛尼曾公開質疑抗議動機,稱“此次罷工只是示威者‘延長周末’的借口”,還表示“革命和長周末不相容……我認為這一切對巴勒斯坦人民沒有好處,反而會給意大利人民帶來很多困難”。
意大利副總理、交通部長馬泰奧·薩爾維尼則將矛頭指向罷工的經濟影響,聲稱此次活動“給意大利經濟造成價值數十億歐元的損失”,要求“懲罰示威者,組織非法罷工的人必須賠償損失”。
對此,工會與抗議民眾並未妥協,強調罷工核心訴求是聲援加沙援助船隊,反對政府在巴以問題上的立場。此前,梅洛尼政府明確拒絕承認巴勒斯坦國,還將加沙援助船隊稱為“媒體噱頭”,認為其可能破壞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推動的加沙沖突解決進程。而在以色列軍隊逮捕船隊成員(其中含40名意大利人,部分為反對黨議員)後,梅洛尼對國內聲援示威的評價,進一步激化了民眾不滿。
巴以立場引爭議,梅洛尼政府陷內外困境
此次罷工的爆發,本質是梅洛尼政府在巴以問題上的立場與國內民意、國際趨勢的沖突。據今年夏天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約63%的意大利人認為以色列在加沙實施種族滅絕,且認定以色列對哈馬斯的進攻中,無辜平民是主要受害者。但梅洛尼政府卻堅持親以色列立場,不僅拒絕承認巴勒斯坦國,還與美國(以色列的堅定支持者)保持同步,這與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已承認巴勒斯坦國地位的歐洲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意大利薩薩里大學政治學家丹尼埃萊·阿爾貝塔齊分析指出:“梅洛尼陷入了雙重困境,一方面無法忽視公眾對加沙局勢的憤怒,另一方面又要維系與美國的關系。她雖對以色列的行為發表過批評聲明,但並未與其他國家一道對以色列施壓。「不過他也認為,梅洛尼短期內不太可能改變策略,“她不願在罷工面前顯得退縮,且意大利政府會繼續等待美國采取行動」。
此外,此次罷工已是意大利兩周內第二次全國性總罷工,《金融時報》評論稱,這一現象凸顯出梅洛尼政府的執政困境——國內民眾不滿情緒持續累積,國際上在巴以問題上的立場又日益孤立。目前,除意大利外,日內瓦、巴黎及西班牙部分城市也爆發了聲援加沙的抗議活動,巴以局勢引發的連鎖反應仍在歐洲持續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