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如何撬開最挑剔的歐洲市場?

avatar

藍莓日報

新聞傳媒
作者:

藍莓日報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據《天下雜誌》報道,一位汽車產業分析師今年回到家鄉哥倫比亞,驚訝發現到處都是比亞迪的車。此情此景,可能很快也會在歐洲上演。比亞迪如何收服最難討好的歐洲人?比亞迪2025年第二季淨利潤大減三成,凸顯中國電動車市場惡性價格戰對產業龍頭的財務衝擊。然而,在逆風環境下,比亞迪憑藉佈局歐洲的戰略藍圖,以及不同於傳統車廠的經營邏輯,正穩步在激烈的電動車混戰中殺出重圍。

比亞迪歐洲總部大樓(比亞迪官網)

2024年,比亞迪全球電動車市佔16.5%,緊追特斯拉的17%。

到了2025年上半年,比亞迪在歐洲銷售首次超越特斯拉。根據《彭博社》,特斯拉在法國與德國銷量雙雙下滑、出現雙位數跌幅,而比亞迪的市場表現則逆勢上揚。 

歐洲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也最挑剔,比亞迪究竟是如何勝出的?一切的背後,是一套不同於傳統車廠的運作邏輯。

從匈牙利塞格德(Szeged)到土耳其伊茲密爾(Izmir),比亞迪不只興建新廠,更建立起從技術研發、生產製造到售後服務的全方位佈局,帶來一套截然不同的戰略與節奏。 

在歐洲生產,為歐洲而生

2025年,比亞迪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長最強勁的品牌。(資料圖片)

從2026年開始,匈牙利工廠每年將生產約15萬輛小型家庭轎車,非常適合歐洲狹窄的街道;預計到2030年,產量將增加到每年30萬輛。比亞迪的意圖明確地呈現在遍布歐洲的廣告牌和電視廣告「在歐洲製造,為歐洲而生」。

「在歐洲製造,為歐洲服務,這是我們的指導原則。」比亞迪全球執行副總裁李柯接受《彭博》專訪時表示。這句話說得不只是策略,更是行動。 

美國專業汽車產業媒體《Automotive News》報導,比亞迪目前正斥資超過50億歐元,在匈牙利塞格德與土耳其伊茲密爾興建兩座年產能各15萬輛的整車工廠,從零件到一整台車都能在裡面完成的生產基地。此外,比亞迪也在布達佩斯設立歐洲研發中心與總部。 

這種「在地化」不只是硬體,更延伸到人員、銷售與售後服務。比亞迪目前在歐洲各國聘用本地專家強化顧客服務體系,並強調五顆星等級的售後標準——從維修到零件供應都要與在地品牌無異。 

當地時間2025年5月15日,比亞迪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歐洲總部官宣儀式。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維克托、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偉中、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龔韜、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及比亞迪副總裁李巍等出席儀式,並共同見證這一中歐新能源領域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比亞迪官網)

插電式油電混合車成為關鍵武器

中國新能源汽車製造商比亞迪逐步擴大在歐洲的事業版圖,當地時間27日,比亞迪在匈牙利科馬羅姆為其電動大巴和卡車工廠擴建項目舉行奠基儀式。(新華社)

比亞迪進軍歐洲之初曾聲稱只會在當地生產純電動車(BEV),但到了2024年底態度出現轉變。原因無他,歐洲市場對插電式油電混合車(PHEV)的需求正快速上升。這是因為,油電混合車能滿足消費者對節能環保的需求,又能避免充電樁不夠普及帶來的「里程焦慮」。

以比亞迪的Seal U PHEV為例,在歐洲上市後旋即躍升為該區第4暢銷的插電式車款,2025年3月更成為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月銷量冠軍。 

根據Dataforce統計,比亞迪2025年第一季歐洲總銷量達2萬8842輛,其中PHEV占比達38%,反觀2024年同期是0。

比亞迪順勢調整策略,決定兩座新廠皆同步生產BEV與PHEV,並預告旗下每一款歐洲販售車型,在半年內都會推出混和動力版本。 

李柯向《彭博》進一步指出,「我們的DMI插電式油電混合車型,一次充電加油可跑1080公里,讓原本堅持油車的人也願意邁出電動化第一步。」 

這種兼顧續航與節能的產品設計,正切中歐洲消費者痛點,也成為比亞迪差異化的利器。 

與特斯拉的對決已悄悄展開

從某些指標來看,特斯拉依然風光:市值約一萬億美元,是比亞迪的七倍,也是所有車廠中最高。但在全球市場,比亞迪正快速超車。對許多傳統車廠如GM、豐田、福特、福斯而言,比亞迪的崛起不只是中國威脅,更是重新改寫遊戲規則的危機。 

相較於特斯拉僅有少數車款,比亞迪在歐洲市場提供多達7至9款選擇,且新車推出速度幾乎是西方車廠的兩倍。顧問公司AlixPartners 指出,中國車廠每投入一輛新車的開發成本,僅為西方同業的一半,卻能帶來兩倍速度的推陳出新。「比亞迪現在的策略已經是先做到誘惑顧客,再來考慮利潤,」義大利汽車情報公司JATO Dynamics分析師穆尼奧斯(Felipe Munoz)說。

李柯表示,比亞迪的客群來自多個品牌,其中不少是從歐洲高端車廠轉換而來。她說,「他們不只是換了一台車,而是開始體驗一台結合科技與智慧的車。」 

打造長期供應鏈與技術本地化

比亞迪不只想在歐洲賣車,更想把供應鏈也搬過來。《Fortune》雜誌報道,目前比亞迪約70%的零組件皆為自製,具備高度垂直整合優勢,能有效對抗全球供應鏈波動。

李柯向《彭博》表示,未來不排除在歐洲生產電池電芯,並興建第二座整車工廠,形成完整在地製造鏈。 此外,比亞迪的「閃充技術」也預計登陸歐洲,充5分鐘電可續航約402公里,單次充滿可行駛約1078公里;自駕輔助系統「上帝之眼」亦正在與歐洲法規接軌。 

這些技術佈局,讓BYD不再只是「中國品牌」,而是歐洲產業的一份子。 

歐洲這片擁有4.5億人口、涵蓋數十個已開發國家的市場,正是比亞迪下一個主戰場。比亞迪今年1至5月在歐洲賣出將近5.5萬輛車,市佔率雖僅1%,卻是去年同期的三倍。 

當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並祭出臨時關稅時,比亞迪早已先行一步。

 「我們三年前就決定投資匈牙利,不是因為政治,而是因為這裡適合長期發展。」李柯說。 

在歐洲尚未正式與中國達成協議前,比亞迪就已實現本地生產,等於先取得「歐洲身分證」,降低未來政策風險。 

李柯向《彭博》強調:「我們做的是長期、可持續的事業。關稅只是短期難關。」 

儘管中國依然是比亞迪最大的市場,隨著歐洲佈局日趨完善,公司正全力擴展國際視野,更揭露實現海外市場銷量翻倍成長的雄心。根據比亞迪先前規劃,2025年海外銷量目標將達80萬輛,也就是要比去年41.7萬輛激增近九成。 

李柯在《彭博》訪談最後說道,「我們不是只想打入歐洲市場,而是希望真正成為這裡的一份子。」 

這場來自深圳的電動車革命,正在歐洲大陸悄悄改寫車壇版圖。


相關推薦

比亞迪「深圳號」啟航加速中國「國車自運」
avatar
藍莓日報
緬甸8.2級強震逾千人死亡
avatar
藍莓日報
緬甸強震多地傳出災情
avatar
藍莓日報
緬甸強震 國際社會馳援災區
avatar
藍莓日報
萬斯強登格陵蘭狂食閉門羮
avatar
藍莓日報
美國防長疑洩五角大樓機密
avatar
藍莓日報
湯加 7.1 級地震發海嘯警報
avatar
藍莓日報
美國環球打壓 中企命運最堅
avatar
陳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