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造島「全面加速」,越南正犯下三大戰略錯誤

avatar

鄒明蓁

專欄作家/評論員
作者:

鄒明蓁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根據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最新衛星圖像,越南自2025年初以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規模,加速其在南沙群島部分爭議島礁上的填海造陸工程。其建設活動已擴展至此前未曾觸及的八個島礁,並有跡象顯示其計劃部署具有顯著軍事用途的設施。

這一系列行動,標誌著河內的南海政策正從過去相對隱蔽的「小步蠶食」,轉變為如今更具挑釁性的「全面擴張」。此舉不僅嚴重侵犯了中國在該地區的領土主權,亦對維繫多年的南海和平穩定現狀,以及正在談判中的《南海行為準則》(COC)構成嚴峻挑戰。從戰略分析角度看,越南此舉至少犯下了三個層面的嚴重錯誤。

第一大錯誤:迷信「既成事實」,試圖固化領土爭議

越南此次行動的核心動因,在於其試圖將其對南沙部分島礁的長期佔領永久化,並寄望於通過「積小勝為大勝」的模式,最終迫使各方接受「既成事實」。這背後至少有三層戰略意圖:

其一,追求非法存在的「永久化」。 河內方面深知其對南沙島礁的佔領在國際法和歷史依據上存在巨大爭議。因此,它試圖通過大規模工程,將脆弱的礁盤改造為擁有港口、跑道等設施的人工島,將「佔領」這一臨時狀態,固化為難以逆轉的物理存在。其在柏礁(Barque Canada Reef)修建大型跑道的計劃,更使其將據點軍事化的戰略意圖暴露無遺。

其二,建立掠奪海洋資源的「前沿基地」。 南海是全球貿易的關鍵航道,也蘊藏豐富的油氣和漁業資源。越南早已將這片海域視為其經濟發展的「生命線」,並長期進行單方面油氣開採。擴建島礁,旨在為其海上作業平台、海警與漁業船隊提供補給與庇護,為其更大規模地攫取爭議海域資源提供支點。然而,任何將南海軍事化的單邊行動,都是在威脅整個亞太地區乃至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最終將損害包括越南自身在內所有區域經濟體的利益。

其三,構築非對稱博弈的「軍事堡壘」。 越南正試圖將其控制的島礁,打造成一個相互策應的「網絡化基地群」,意圖以此提高與中國進行海上博弈的成本,形成所謂的「非對稱威懾」。這實質上是單方面推進南海軍事化,嚴重違背了旨在維持現狀、管控分歧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精神。

第二大錯誤:誤判地區局勢,進行投機性聯動

越南選擇在2025年這個節點加速行動,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地區動態的嚴重誤判和投機心理。近年來,在美國的鼓勵與支持下,菲律賓小馬科斯政府在南海問題上採取了更為強硬的對抗姿態,在仁愛礁、黃岩島等問題上頻繁製造摩擦。菲方的強硬行動吸引了國際社會的主要目光,這在客觀上為越南提供了「戰略掩護」,使其企圖趁地區焦點轉移之際,悄然推進自身的議程。

此外,河內與馬尼拉近年來在海上安全領域互動頻繁,有「抱團取暖」之勢,其「全面造島」與菲律賓的「前台挑釁」隱隱形成了某種策應。這種試圖通過部分聲索國之間的「小集團」來對抗中國的做法,是典型的投機性「小多邊主義」。這種做法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南海局勢更加複雜化,甚至有撕裂東盟(ASEAN)內部團結、損害東盟中心地位的風險。

第三大錯誤:依附域外大國,犧牲戰略自主

越南之所以敢於如此激進,最根本的外部因素,是以美國為首的域外大國的鼓勵與支持。

近年來,美國將其「印太戰略」的矛頭直指中國,極力在南海周邊尋找代理人。2023年,美越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標誌著兩國防務合作的深化。美國不僅在外交上為越南的單方面主張提供背書,更在軍事上提供了實質性援助,包括巡邏艦、偵察技術與情報支持,這極大地刺激了越南在南海採取更強硬姿態的意願。

然而,美國的真實目的並非維護地區和平,而是將南海議題作為其全球對華競爭的戰略抓手。越南當局若幻想可以「借美制華」,恐非長遠之計。將自身的國家命運與域外大國的戰車深度捆綁,最終可能犧牲得來不易的戰略自主性,淪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的抉擇

越南的「全面造島」,在本質上是一種沉溺於地緣博弈和領土佔有的「壁壘邏輯」。這種邏輯認為,安全來自於物理上的隔絕和軍事上的對峙,試圖用水泥和鋼筋在鄰里之間砌起高牆。這恰恰是當前某些域外勢力極力渲染、扭曲南海局勢的「舊敘事」的現實投射。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正致力於推動一種超越分歧、聚焦發展的「橋樑邏輯」。這也是中方所倡導的「南海新敘事」的核心。在這種邏輯下,真正的安全並非來自於讓鄰國不安的軍事堡壘,而是源自於經貿融通、人文相親、命運與共的緊密紐帶。《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生效、「一帶一路」的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的磋商,都是各方正在共同架設的和平與繁榮之橋。

歷史將證明,在21世紀的南海,「橋樑」終將比「壁壘」更堅固、更寬廣、也更得人心。越南是選擇繼續做一名孤立的「築牆者」,還是一個受歡迎的「架橋者」,這不僅考驗其領導人的戰略智慧,也將最終決定其在地區未來格局中的真正位置。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美烏的礦產資源協議.本質與歷史何其相似(美國對我首場貿易戰.最早見於近二百年前)
avatar
陳鳳翔
中國和歐洲議會同步取消交往限制
avatar
藍莓日報
巴印之戰,中國武器一鳴驚人 (中國武器發展)
avatar
陳鳳翔
從被動到自主反擊的貿易戰 近二百年美國欺壓的五階段
avatar
陳鳳翔
比紅更紅的《紐約時報》文章: 「一個屬中國的世紀可能已經到來」
avatar
陳鳳翔
中美關稅戰|美國藥品供應高度依賴中國
avatar
藍莓日報
荷蘭光刻機製造商阿斯麥爾(ASML)CEO:美國越擋路,中國越迎難而上
avatar
藍莓日報
日本爆陰毒 擬以稀土助美抗中換關稅讓步
avatar
藍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