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政府公布了2025年5月至7月的失業及就業不足統計數字,引來市場上一片憂慮之聲。
有人單憑失業率輕微上升至3.7%,就斷言香港經濟正在走下坡,前景黯淡。
然而,若我們願意放下情緒,仔細審視數據背後的真相,便會發現,這些數字並非悲觀的訊號,反而是香港經濟正在穩步調整、蓄勢待發的證明。
近日,政府公布了2025年5月至7月的失業及就業不足統計數字,引來市場上一片憂慮之聲。
有人單憑失業率輕微上升至3.7%,就斷言香港經濟正在走下坡,前景黯淡。
然而,若我們願意放下情緒,仔細審視數據背後的真相,便會發現,這些數字並非悲觀的訊號,反而是香港經濟正在穩步調整、蓄勢待發的證明。
是的,最新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較上一期上升0.2個百分點,達到3.7%。
但請注意,同一時期,總就業人數增加了約14,000人,而總勞動人口更增加了約22,700人。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有更多人願意投入勞動市場,尤其是七月份大量畢業生和離校人士開始求職,令勞動市場一時之間供應增加。
換句話說,失業率微升不是因為職位減少,而是因為求職者增加了。
這其實是一個健康的訊號——代表更多人對就業市場有信心,願意主動尋找機會。
就業數字只是眾多經濟指標中的一環。
若我們只看失業率,而忽略其他正在向好的數據,無疑是見樹不見林。
事實上,香港經濟在2025年第二季表現穩健。
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3.1%,輕微高於上一季的3.0%;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比較,進一步上升0.4%。
這些數字來自政府統計處的官方發布,反映經濟正在持續擴張。
此外,旅遊業復甦勢頭強勁。根據旅發局數據,今年1至7月訪港旅客人次約2,800萬,按年增加12%。
消費與旅遊的回暖,直接帶動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的職位需求,為勞動市場注入活力。
香港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期,有些行業表現突出,如金融、創科、高端服務業;有些則面臨挑戰,如傳統製造業或部分低技術工種。
這不是香港獨有的現象,而是全球發達經濟體必經的階段。
與其悲觀解讀,不如正面看待:轉型意味著機會。數碼轉型、綠色經濟、大健康產業等新興領域正在創造新的職位需求。
問題不在於「沒有工」,而在於「工與人不匹配」。
這正是我們想要對年輕朋友說的:與其擔心被淘汰,不如主動裝備自己。
未來職場需要的,不僅是傳統技能,更是數碼能力、跨領域知識、適應變化的韌性。
政府、企業及教育機構也應加強合作,提供更多再培訓與持續進修的機會,幫助勞動力轉型。
我們需要的不是保護主義,而是開放、進步、與時並進的職場文化。
社會上對輸入勞工的討論往往情緒化,卻忽略了背後的制度設計與現實需求。
政府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明確以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為前提,企業必須證明在本地招聘困難,才能申請輸入勞工。
勞工處不僅嚴謹審批,更設有多重保障: 僱主提交申請後6個月內的其他申請一般不受理;招聘資訊公開透明,求職者可透過「互動就業服務」網站直接應徵;設有投訴機制及巡查制度,確保輸入勞工不取代本地僱員;違規僱主將面臨撤銷配額、兩年內禁止申請等處罰。
這些措施,正是為了在保障本地就業的同時,填補某些行業(如飲食、護理、建造)的人手缺口。
筆者也認同,輸入勞工政策可以更進一步優化。
例如,引入「外勞稅」或「培訓徵費」,將相關收入專款專用於本地工人的再培訓、技能提升計劃中。
這樣既能解決短期人手需求,也能長遠提升本地勞動力的競爭力。這不是妥協,而是雙贏。
香港的經濟從來不是在順境中成長,而是在每一次挑戰中鍛煉出更強的韌性。
失業率微升,不代表經濟衰退;勞動人口增加,反而是市場活力的體現。
我們應該對政府的把關有信心,對經濟的復甦有耐心,對自己的未來有決心。
與其沉浸在悲觀情緒中,不如起身行動:進修、轉型、擁抱變化。
這才是香港精神——靈活、務實、永遠向前。
在時代浪潮的奔湧中,香港這顆璀璨的東方之珠,正悄然奏響一曲法治與創新的雙重樂章。從連結東西方的“超級聯絡人”,到創造新價值的“超級增值人”,香港的角色正經歷深刻進化。法治的鞏固為繁榮奠定了最堅實的根基,而積極的產業政策與深度的區域融合則為其註入了面向未來的澎湃動能。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取消香港及中國小額包裹的「商品免稅額」(de minimis)關稅豁免,措施將於 5 月 2 日正式生效。
我前兩日曾經撰文对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中國政府必然奉陪到底。结果一如我所料,中國政府將美國進口貨關稅加到 84%。
筆者在教學當中所涉獵的課程級別及學生年齡都比較廣闊,所教授的包括幼稚園學生、小學生及成人學生。不難發現學校所給予學生的資源是十分足夠和內容豐富,學校對學生的支援提供及教導可以用寵愛有加來形容,學生各方面所需要可說應有盡有。
筆者認為真正的全球治理革命,始於對資源主權的覺醒,成於對技術霸權的破解,終於對規則壟斷的顛覆。
在保障公共資源合理回收的同時,遏止資助房屋成為投機炒作的金融商品,方能真正實現住有所居的社會政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