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的失業率,等於經濟衰退?我們是否讀錯了數字?

avatar

陳杰

航運交通界
傳媒人/記者
作者:

陳杰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近日,政府公布了2025年5月至7月的失業及就業不足統計數字,引來市場上一片憂慮之聲。

有人單憑失業率輕微上升至3.7%,就斷言香港經濟正在走下坡,前景黯淡。

然而,若我們願意放下情緒,仔細審視數據背後的真相,便會發現,這些數字並非悲觀的訊號,反而是香港經濟正在穩步調整、蓄勢待發的證明。 

香港經濟正在穩步調整、蓄勢待發。(新華社)

失業率微升,背後是勞動人口增加與畢業生投入

是的,最新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較上一期上升0.2個百分點,達到3.7%。

但請注意,同一時期,總就業人數增加了約14,000人,而總勞動人口更增加了約22,700人。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有更多人願意投入勞動市場,尤其是七月份大量畢業生和離校人士開始求職,令勞動市場一時之間供應增加。

換句話說,失業率微升不是因為職位減少,而是因為求職者增加了。

這其實是一個健康的訊號——代表更多人對就業市場有信心,願意主動尋找機會。

七月份大量畢業生和離校人士開始求職,令勞動市場一時之間供應增加。(新華社)

不能以單一數字斷定經濟全局

就業數字只是眾多經濟指標中的一環。

若我們只看失業率,而忽略其他正在向好的數據,無疑是見樹不見林。

事實上,香港經濟在2025年第二季表現穩健。

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3.1%,輕微高於上一季的3.0%;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比較,進一步上升0.4%。

這些數字來自政府統計處的官方發布,反映經濟正在持續擴張。

此外,旅遊業復甦勢頭強勁。根據旅發局數據,今年1至7月訪港旅客人次約2,800萬,按年增加12%。

消費與旅遊的回暖,直接帶動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的職位需求,為勞動市場注入活力。

根據旅發局數據,今年1至7月訪港旅客人次約2,800萬。(新華社)

經濟轉型期,行業表現各異是正常現象

香港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期,有些行業表現突出,如金融、創科、高端服務業;有些則面臨挑戰,如傳統製造業或部分低技術工種。

這不是香港獨有的現象,而是全球發達經濟體必經的階段。

與其悲觀解讀,不如正面看待:轉型意味著機會。數碼轉型、綠色經濟、大健康產業等新興領域正在創造新的職位需求。

問題不在於「沒有工」,而在於「工與人不匹配」。

數碼轉型、綠色經濟、大健康產業等新興領域正在創造新的職位需求。(新華社)

年輕人應裝備自己,迎接新經濟時代

這正是我們想要對年輕朋友說的:與其擔心被淘汰,不如主動裝備自己。

未來職場需要的,不僅是傳統技能,更是數碼能力、跨領域知識、適應變化的韌性。

政府、企業及教育機構也應加強合作,提供更多再培訓與持續進修的機會,幫助勞動力轉型。

我們需要的不是保護主義,而是開放、進步、與時並進的職場文化。

政府、企業及教育機構也應加強合作,提供更多再培訓與持續進修的機會。(新華社)

輸入勞工≠搶飯碗,而是補缺口

社會上對輸入勞工的討論往往情緒化,卻忽略了背後的制度設計與現實需求。

政府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明確以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為前提,企業必須證明在本地招聘困難,才能申請輸入勞工。

勞工處不僅嚴謹審批,更設有多重保障: 僱主提交申請後6個月內的其他申請一般不受理;招聘資訊公開透明,求職者可透過「互動就業服務」網站直接應徵;設有投訴機制及巡查制度,確保輸入勞工不取代本地僱員;違規僱主將面臨撤銷配額、兩年內禁止申請等處罰。

這些措施,正是為了在保障本地就業的同時,填補某些行業(如飲食、護理、建造)的人手缺口。

政府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明確以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為前提。(新華社)

建議:以輸入勞工稅收培訓本地工人

筆者也認同,輸入勞工政策可以更進一步優化。

例如,引入「外勞稅」或「培訓徵費」,將相關收入專款專用於本地工人的再培訓、技能提升計劃中。

這樣既能解決短期人手需求,也能長遠提升本地勞動力的競爭力。這不是妥協,而是雙贏。

勞動人口增加,反而是市場活力的體現。(新華社)

結語:看見數字背後的希望

香港的經濟從來不是在順境中成長,而是在每一次挑戰中鍛煉出更強的韌性。

失業率微升,不代表經濟衰退;勞動人口增加,反而是市場活力的體現。

我們應該對政府的把關有信心,對經濟的復甦有耐心,對自己的未來有決心。

與其沉浸在悲觀情緒中,不如起身行動:進修、轉型、擁抱變化。

這才是香港精神——靈活、務實、永遠向前。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香港營商環境 2025:境外企業近萬家、綠色債券亞洲第一!
avatar
陳杰
應對美國新政 跨境電商的轉型契機
avatar
于承忠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生活隨筆
avatar
周美華
特朗普撞到鐵板 積極尋求下台階
avatar
冼國林
生活隨筆 - 寵愛有加
avatar
周美華
美國外延式戰略在全球多極秩序下的權力重構與文明衝突
avatar
陳承宇
香港補地價機制的政策矛盾
avatar
陳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