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中國國防部發布微信公眾號,發布題為「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蔣斌就日方炒作中國軍機『異常接近』答記者問」的文章,蔣斌指出,近日,日本航空自衛隊偵察機多次進入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進行抵近偵察,中國軍機依法對其查證識別、跟蹤監視,相關處置行動完全正當合理、專業規範。日方艦機對中方抵近偵察滋擾,是造成中日海空安全風險的根源。我們希望日方與中方相向而行,為兩國關係穩定發展創造氛圍。
日本防衛省7月10日,發布了《2025年7月9日和10日中國軍機對自衛隊飛機進行異常接近的情況說明》一文,文中指出:7月9日10時50分至11時5分左右,在東海公海上空,正在執行警戒監視任務的航空自衛隊YS-11EB情報收集機遭到中國軍方JH-7戰鬥轟炸機的接近飛行。在此過程中發生了異常接近事件,雙方的水平距離約為30米,垂直距離約為60米。
另外,在7月10日(星期四)10時至10時10分左右的約10分鐘時間內,同樣是在東海公海上空,執行警戒監視任務的航空自衛隊YS-11EB情報收集機再次遭到中國軍方JH-7戰鬥轟炸機的接近飛行,在此過程中也發生了異常接近事件,水平距離約為60米,垂直距離約為30米。
日方表示,此類中國軍機的異常接近行為,有可能引發偶發性碰撞事件。對此,已向中方嚴正表達了嚴重關切,並強烈要求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此次事件中自衛隊飛機和隊員並未遭受任何損害。
中華人民共和國東海防空識別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2013年11月23日宣布畫定的防空識別區,2013年11月25日,即中國宣布制定東海防識區兩日後,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批評中國的行動。
上月7及8日,從在太平洋開展活動的中國海軍航母「山東艦」起飛的殲-15戰機接近實施警戒監視的海自P-3C巡邏機,在無高度差的狀態下接近,距離約45米,並在前方約900米處橫穿。日本政府表示「嚴重關切」,中方當時反駁稱「日本艦機對中國正常軍事活動進行抵近偵察,是造成海空安全風險的根源」。
殲轟-7系列戰鬥轟炸機於1977年啟動研發工作,當時中國海軍航空兵面臨的問題是現有的強-5型強擊機和轟-5型轟炸機(其實是前線轟炸機),航程都太短,載彈量也不高,單純只是想研發一款航程可以達到南沙群島的戰鬥轟炸機。
隨後,由於海軍航空兵具備攜帶反艦導彈能力的轟炸機轟-6丁在80年代到90年代裝備數量太少,完全無法滿足海軍航空兵實施導彈化航空制海的要求。因此,殲轟-7基本型又增加了配套鷹擊-8K型反艦導彈的需求,並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通過了技術鑒定。這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蘇-30MKK戰鬥機到位之前,我海空航空兵部隊為數不多導彈化航空反艦的戰術機型。
90年代中國海軍航空兵只有那一批殲轟-7可以攜帶反艦導彈,承擔航空反艦任務,那麽2010年左右的中國空軍在殲-16戰鬥機成熟之前,手頭具備較強對面攻擊能力的戰術飛機,也就是從俄羅斯弄到的蘇-30MKK和這些殲轟-7A了。這些飛機數量當然不少,可以說當時殲轟-7A撐起了中國空軍對面攻擊的半壁江山。
美西方近期頻頻炒作中國軍艦新聞
無獨有偶,美西方近期炒作中國軍艦的新聞還包括,發生在7月2日前後,參與歐盟所謂的「阿斯皮德斯行動」(Operation ASPIDES)的一架德國飛機正在紅海海域進行「尋常的」偵察飛行。飛機在接近一艘中國海軍護衛艦時,發現後者正用雷射瞄準飛機。
詭異的是,根據德新社、《明鏡周刊》的報導,事件這架德國飛機並非直接屬於德國聯邦國防軍,而是德國專門為「阿斯皮德斯行動」包租的,常駐在東非國家吉布提。該飛機由民航飛行員駕駛,搭載4名德軍人員。德國國防部發言人表示,偵察機被雷射瞄準後就中斷了任務,安全返回了吉布地基地,機上人員無恙。
不過,德國政府並未交待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和地點,也沒有披露事發時雙方到底有多接近,只是反覆強調「證據確鑿」。
歐盟所謂的「阿斯皮德斯行動」框架,「阿斯皮德斯」在古希臘語中是「盾牌」的意思。德軍從2024年10月起就派出偵察機執行此框架下的區域監視任務,有關偵察機攜帶有「多感測器平台」(MSP)。該行動始於2024年2月,旨在保護紅海地區的航運安全,特別是針對葉門胡塞武裝對商船的襲擊。德軍總共有約700名官兵參與。
知情人士指出,德軍人員以民用飛機作掩護,鬼鬼祟祟對中國軍艦「抵近偵查」,被警告之後也不敢表露身份,終於被中國軍艦發射高能量激光驅離,偵測儀器損毀,德方「偷雞不成蝕把米」,反而惡人先告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