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國地官員都知道地鐵困境,卻無力去改變?根源是英國不顧國情,跟著美國盲目信奉「新自由主義」,將一切推向市場(私有化),將「小政府大市場」理論視為金科玉律。
二戰之後,工黨政府實行了「國有化」路線,將公共事業掌握在國家手裡,成立了「國家企業局」。 政府成為公眾利益看管人,想通過漸進式國有化,提高英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1979年,保守黨上台,撒切爾夫人內閣將「國家企業局」與清閒衙門「全國發展研究公司」(NRDC)合併,改名為英國技術集團(BTG)國企局沒了,英國私有化之路就少了一塊擋路石,撒切爾夫人很順利地賤賣掉了英國航空公司、英國電報公司,而全國貨運公司只賣了5300萬英鎊。
當時美國正興起「新自由主義」,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成了新自由主義的「聖經」。民眾享有極度的個人自由,國家只負責國防和秩序,法律。民眾個體和企業擁有極度自由時,他們也將失去政府的福利、勞保及最低生活保障。只有這樣,才能讓社會激發出最大活力,促進經濟繁榮。
這套理論,在英國叫撒切爾主義,在美國叫里根經濟學。英國鐵路就是在那時候開始私有化進程的。但掌管英國鐵路局的彼得. 派克爵士反對將鐵路私有化,他堅持認為鐵路應承擔社會責任,盈利不是主要方向,但他說服不了輿論界和內閣。到九十年代初,英國基本完成了私有化進程,後果如何? 撒切爾夫人已經看不到了。只有下一代英國人,下下一代英國人去承受。
1993年11月,在保守黨推動下,英國議會通過了《鐵路改革法案》,1994年實施,1997年完成私有化。國家鐵路局(公司)被120多家私營企業取代。管理方式從行政體系發號施令,變成了依照合同辦事。車廂高溫只是問題之一,還有安全問題。
私有化一完成,安全事故頻發。1997年,英國兩趟列車相撞,7人死亡,150人受傷。1999年10月5日,帕丁頓車站,列車相撞,31人死亡、500多人受傷。2000年10月17日,一列旅客列車在哈特菲德彎道脫軌,4人死亡,近100人受傷。事故原因是鋼軌出現裂隙,導致斷裂。2001年2月28日,北部大黑克鎮,客車和列車相撞,13人死亡,70人重傷。2002年5月10日,波特斯巴車站,一節車廂脫軌衝上月臺,7人死亡、67人受傷,兩名中國臺灣女記者遇難,香港鳳凰衛視主播劉海若重傷。
鐵路安全品質急速下降,票價卻一漲再漲,倫敦市長利文斯頓強烈批評倫敦地鐵私有化后,安全問題惡化,私人公司只會全力賺取利潤,不會為改善鐵路安全和服務增資。 2001年4月10日,倫敦市將私有化計劃告上法院,官司最終是勝訴了。英國TV4也做了一次民調,60%以上民眾希望地鐵收回國有,不能再讓私人公司經營。 晚點、停運、髒亂差已變成了常態。
2002年開始,倫敦地鐵採取PPP模式,政府只管運營和票務,其它都交給了SSL、BCV、JNP三家公司經營(特許經營權),從私有化往回退了一步。這三家公司穩賺不賠,英國政府每年還要給它11億英鎊的服務費。 政府是希望它們對地鐵進行大規模投資,改善倫敦市民出行條件。
得到專案之前,三家公司都口吐蓮花,說自己如何如何有良知,有道德。到手之後,卻在票價上折騰了七年,然後一家接一家地宣布破產。2010年倫敦地鐵又回購了財團的股票(3.1億英鎊),地鐵控制權回到了國家手裡,安全問題總算基本解決了。
私人公司可以倒閉,破產,裝死,最終還得國家出來收拾爛攤子。私有化後,英國全國鐵路補貼每年高達29億英鎊,還要付給私人投資者一大筆利息,離「甩包袱」目標越來越遠。政府地鐵預算折騰光了,換新車,裝空調? 議會又吵翻天...... 2030年有空調,已經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