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大家曾看過我上一集的《屈基論》,應該很清楚特朗普的性格,他的自信與對抗性很鮮明。展現出強烈的自戀傾向和自我中心,渴求持續關注與讚譽,以誇張言行鞏固存在感。
慣用零和博弈思維,將衝突視為展現支配力的機會。一切行事以實力與競爭爲本,強調討價還價。他上任以來採取的施政決策,往往由直覺主導,偏好憑個人經驗而輕忽複雜的理性分析,將攻擊轉化為動員能量,在危機中強化支持者的忠誠。他缺乏同理心,常以功利角度解讀人際與國際關係,一切「唯利是圖」。
最近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對他的評語最貼切:「特朗普是以商人的思維去從政。」一切只懂從利益出發,缺乏仔細的全盤戰略考慮,因而錯誤百出,終而加速美國的衰敗!歐洲必須脫離以美國為先的錯誤思維,而應該以歐洲自身的長遠利益爲依歸!她卸任後很低調,但目睹世事如此紛亂,終於忍不住發聲,一語中的、切中時弊!
但無論如何,根據現有信息的綜合分析,中國邀請特朗普參加9月3日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式的可能性較高,對於緩和現今緊張的局勢還是有利的,但最終受否能成行,仍面臨多重變數。
6月30日中國外交部回應特朗普出席閱兵提問時表示:「目前沒有更多資訊可提供。」這符合外交試探策略。 若特朗普出席,將是46年來首位參加中國抗戰紀念活動的美國總統,象徵中美關係結構性轉變。 而普京已確認出席,若美俄元首在中國同台紀念「戰勝日本」,可強化中國作為「戰後秩序維護者」的地位,並對日本形成戰略壓力。
同時更可藉機分化美歐同盟,近期中歐戰略對話已顯示歐盟對美貿易政策不滿。特朗普常熱衷「破例外交」(如2017年參加法國巴士底日閱兵),若成行可塑造「打破常規的強人形象」。 若能達成經貿成果,可提振國內的支持率(當前僅43%)。
當全世界風起雲湧,國際關係紛亂之際,中美俄三國領導人若能同時相聚,坦誠交流,將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在地緣政治上,可展示三國全球的影響力,緩解國際緊張關係。
在經濟上,可促進貿易自由化與能源互補合作。在全球治理方面,可協調應對氣候變化等挑戰。若各方能拋開成見,同心協力,打造和平豐盛的世界,這將是人類莫大的福祉!也是我國經常強調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造大同世界的理想。
截至2025年7月,三國元首尚未公開同意安排會面,若此舉能實現,將是歷史性突破。 此前2024年4月西太平洋海軍論壇期間,三國的海軍司令曾在青島實現此舉,罕見地相聚交流。
但美國近期在軍事、關稅、司法、科技、商貿等領域持續對華施壓,可以看出美國尚未有真正和緩的誠意。即使特朗普訪華成真,也難以改變中美博弈的本質,因為美國視中國的復興,對他們來說,是極大的威脅,更認定中國為戰略對手,政策反復無常。
中美關係若要改善,美國必須真正了解到「東升西降」的歷史潮流不可擋,诚意接受中國的強大,平等對待,共存共榮,而非表面作秀。五千年悠長的历史,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蕴和智慧,早於《易經》中就詳細闡釋天地萬物的變化規律。
美國立國不到三百年,歷史與文化跟中國無法比擬。美國的興盛,適逢歷史的轉折,順勢而成,戰後世界蕭條,致使美國獨大,意氣風發,霸氣蠻橫,不可一世,猶如暴發戶。財富與權柄落入無知少年的手中,如何能保?正如俗語所云:「少年得志大不幸」,美國的衰敗,是自然規律而已!
《道德經》有云: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智者,戒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