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1日,比利時、法國、日本、新西蘭、挪威、美國、英國、前蘇聯等12國簽署《南極條約》。該條約於1961年6月23日生效,截至2025年4月,共有58個締約國。中國於1983年6月8日加入《南極條約》,並自1985年10月起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
根據《南極條約》,「南極洲應只用於和平目的」,各國對南極的主權聲索被凍結,各國應促進南極科學考察中的國際合作。條約對各國開放簽署,並設立南極條約協商會議,在南極洲進行實際的科學研究的國家可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這就是人們稱為的南極例外主義」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法學教授專家傑弗里·麥基說道。
報道稱,然而,近來,這一例外開始面臨壓力。在剛剛結束的米蘭會議上,一些國家代表開始憂心一個棘手的問題:南極大陸會繼續作為科學與和平的避風港?還是會成為大國間領土競爭的又一目標?
麥基表示,世界局勢動蕩,中美俄等主要大國是在南極大陸上活動的主要角色,全球其他地區的動態正在波及南極。他說:「如果認為這不會影響《南極條約》體系和南極地區,那就有點天真了。」
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1月重返白宮, 奉行美國優先政策,毫不掩飾自己對於冰島、巴拿馬運河,甚至是加拿大等世界其他地區領土的覬覦。
《紐約時報》還提到,特朗普政府對南極洲的策略可能發生變化。美國負責資助和監督兩極活動的主要機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近期提議在2026年大幅削減極地科學預算,降幅將達約70%。根據提案,基礎設施支出的擬議削減幅度小於研究經費,但將推遲計劃中的設施升級和擴建,並將停用美國最後一艘專用於南極研究的船隻。此外,提案中為極地安全破冰船撥款了一筆可觀的資金。
針對上述預算提案,NSF發言人卡桑德拉·艾希納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機構仍致力於確保美國南極計劃「在南極大陸維持活躍且有影響力的美國存在,支持尖端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