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華早報》報導,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達到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成功組裝了全球最大的浮動海上風力發電機,其葉片的面積相當於七個足球場的大小。這個16兆瓦(MW)的系統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北海市完成,接下來將被拖到水深超過164英尺的海域進行測試,然後再連接到電網並投入商業使用。
這台風力發電機的轉子直徑達到826英尺(252米)。一旦全面運行,該系統每年將產生約4470萬千瓦時(kWh)的電力,這超過了大約4,000個美國家庭的用電需求。這台巨型風力發電機安裝在一個半潛式平台上,該平台配備了中國首個動態壓載系統。該系統能夠通過在其三個支撐柱內的水箱中抽水或注水,自動調整以應對風浪條件的變化,從而減少傾斜並降低運營中斷的風險。同時,它在挑戰性的海上環境中提升了安全性和效率。
所有的發電機部件,包括繫泊纜繩、發電機齒輪箱和壓載控制系統,都是在中國設計和製造的。這一本土生產的水平強調了中國在尖端技術上實現自給自足的更廣泛推動,這些技術對於其長期能源轉型和清潔能源的雄心至關重要。
該項目的下一步將是將系統拖到水深超過164英尺(50米)的海域進行安裝、測試和連接電網。據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透露,這一步驟至關重要,因為浮動平台能夠進入更強勁、更穩定的風力區域,而這些區域的水深不適合固定基礎的風力發電機。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是全球最大的水電開發和運營商,該公司因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三峽大壩而聞名,現在正在將其專業知識擴展到離岸風能領域。
離岸風能已成為中國能源轉型戰略中的一個重點。在2025年7月的一次經濟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指出,離岸風能是推動中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這一倡議是中國更廣泛努力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的一部分。習近平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在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並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專家認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角色至關重要。自2015年以來,亞洲國家負責全球二氧化碳增長的90%,目前約占全球排放的三分之一。其行動最終可能決定《巴黎協定》的成敗。《巴黎協定》於2016年11月生效,主要目的是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實現透明報告、制定國家氣候計劃、為脆弱國家提供財務支持,並在每五年更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