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智庫:中國在東南亞影響力遙遙領先美國

avatar

藍莓日報

新聞傳媒
作者:

藍莓日報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據彭博社、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報道,作為年度《亞洲實力指數》報告的重要補充,當地時間周三(24日),澳大利亞智庫洛伊研究所發布《東南亞影響力指數》。研究顯示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東南亞國家最具影響力的合作夥伴。而受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影響,美國在該地區本就不穩定的影響力或將被進一步侵蝕,中國的領先優勢有望持續擴大。

「中國通過貿易、投資與外交手段,在這個曾由美國主導的地區擴大影響力。」這份報告指出,中國的身影「遍布東南亞」(China is everywhere in Southeast Asia),在每個東南亞國家均保持穩定存在,是11個東南亞國家中6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泰國、越南)的首要合作夥伴;美國是該地區第二大具影響力的合作夥伴,但其影響力在各國間差異極大,其僅為菲律賓和新加坡的首要合作夥伴,在其他多國的存在感正日益邊緣化。在柬埔寨、老撾和緬甸三國,中美影響力差距尤為顯著,中國的影響力比美國高出60%至150%。而在越南和泰國,兩國影響力則幾乎不相上下。

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第3輪談判開幕式2023年6月25日在雲南昆明舉行。新華社

不過該指數也指出,中國並未在該地區形成「完全不受挑戰」的主導地位,東南亞更注重區域內聯動性,因為對東南亞各國而言,彼此間的重要性遠超任何單一外部合作夥伴。與此同時,東南亞各國也在通過多元化策略,避免依賴單一大國,以降低地緣政治風險。

洛伊研究所的副研究主任蘇珊娜·帕頓(Susannah Patton)就報告結果表示,中國目前以「明顯優勢」領先美國。特朗普政府對東南亞加征高額關稅、大幅削減對外援助並收緊移民政策的一系列舉措,或將加速該地區向中國靠攏。

帕頓向ABC強調,研究團隊並不認為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是「霸權式」的(hegemonic)。她解釋道,「中國不是東南亞在所有影響力層面上的主要合作夥伴。比如,在防務網絡方面,中國雖在努力建立更實質性的防務夥伴關系,但目前規模仍十分有限,遠不及美國。」報告對此總結道,「外界常將中國對東南亞的所謂『霸權地位』視為既定事實,而《東南亞影響力指數》則『客觀校準』了我們對中國在東南亞角色的認知,將其定位為該地區領先但非絕對主導的外部合作夥伴。」

中國對東南亞影響力遙遙領先美國 报告截图

中國領先,與美國差距「或將進一步拉大」

根據洛伊研究所官網介紹,《東南亞影響力指數》基於經濟關系、防務網絡、文化影響力、外交關系及區域參與度等5大維度,評估了10個外部合作夥伴對東南亞11國的相對重要性。帕頓表示,這項新研究是對《亞洲實力指數》的重要補充,「《亞洲實力指數》對比的是整個印太地區各國的實力,而《東南亞影響力指數》則聚焦於每個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力動態。」這份報告顯示,在東南亞地區,中國的影響力廣泛且顯著。從整體來看,中國是該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力量,也是多數國家的首要合作力量。中國憑借經濟合作占據優勢地位,同時通過在整個地區持續推進穩定外交,為這一優勢提供支撐。

報告稱,中國對東南亞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貿易與經濟合作領域,中國在該維度的得分幾乎是美國的兩倍:中國幾乎是該地區所有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出口市場,吸納了該地區約20%的出口商品,同時占該地區進口額的26%。同時,中國也是該地區日益重要的私人投資來源國。2015至2024年的10年間,中國在東南亞新增項目投資中占比21%,而在截至2017年的上一個10年,這一比例僅為13%,當時日本是該地區的最大外資來源國。

在「東南亞地區完善防御網絡」方面,中國僅為第13名

美國是東南亞地區第二大影響力的合作夥伴,但其影響力呈現出「兩面性」:在菲律賓和新加坡,美國是至關重要的防務與安全合作夥伴,存在感極強且作用關鍵;但在該地區的大部分國家,尤其是柬埔寨、老撾等東南亞大陸的小型國家,美國的存在感則較為邊緣化,其外交互動與經濟合作均顯得零散無序,無法與中國形成有效競爭。

報告認為,在拜登政府時期,美國與東南亞地區的大部分高層外交互動本就有限,特朗普政府在關稅、援助削減及國際教育領域推行的全球政策,恐將進一步削弱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加劇與這些國家之間的隔閡。

中國與美國的整體影響力得分(2025年)

日本在全維度合作積極參與

報告指出,中美之外,還有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韓國等四個外部中等強國在東南亞地區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只有日本在該地區擁有「全維度」影響力。盡管近年來日本的經濟影響力相對落後於中國,但它在地區安全援助提供及經濟合作領域的重要性仍在不斷提升。澳大利亞、印度和韓國的影響力在不同國家和領域存在顯著差異:澳大利亞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經濟合作領域,韓國則側重防務網絡;而印度雖已構建起完善的合作框架,但合作實際推進力度,往往落後於已宣布的規劃節奏。

2025年,澳印日韓在經濟關系、防務網絡、外交影響、文化影響方面的得分

在印太區域外,也存在一支對東南亞地區施加影響力的「第二梯隊」——法國、俄羅斯、英國和加拿大。報告認為,近年來這些國家對東南亞的關注度明顯提升,這是它們參與印太事務、在對華關系之外深化區域合作等更廣泛戰略的一部分。盡管這些國家並非地區核心參與者,但憑借針對性策略,仍能在特定領域發揮影響力。

其中,英國的重要性體現在對前英聯邦國家持續的文化影響力及合作互動;俄羅斯則通過向東南亞大陸國家出口防務產品、借助媒體平台傳播信息,在該地區占據一定立足點。

東南亞國家廣泛認同「鄰國關系>中美競爭」

報告同時提到,東南亞擁有自身的戰略動態。對東南亞各國而言,區域內部的互動動態,尤其是鄰國間的關系,其重要性往往超過單個外部力量。盡管中美是東南亞地區首要的外部合作夥伴,但報告顯示,東南亞各國彼此間的集體重要性仍高於任何外部合作夥伴。例如,東南亞國家間的集體影響力比中國的整體影響力高出約6%。這一結果也印證了自1967年東盟成立以來,該組織在區域內部逐步建立穩定合作關系方面取得的成功。

報告強調,「外部觀察東南亞時,往往會忽視這種區域內部動態:在部分東南亞小國,主導其對外關系的是鄰國關系,而非中美競爭。」

2025年,東南亞與最大外部合作夥伴的綜合影響力對比分析

東南亞存在兩組緊密的鄰國關系集群,它們在經濟、移民與文化領域聯系密切:一組是湄公河東南亞集群,涵蓋越南、老撾、柬埔寨和泰國;另一組是海洋東南亞集群,包括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文萊。不過,這一情況並非適用於東南亞所有國家,也有部分國家正愈發傾向於尋求區域外合作夥伴,而非依賴區域內關系。

報告特別點名菲律賓,指出美菲同盟正處於2017年以來的高點,在幾乎所有防務相關指標上,美國都是菲律賓的首要合作夥伴。此外,菲律賓的第二梯隊重要合作夥伴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均為美國盟友,這進一步強化了美國在菲影響力。在小馬科斯政府執政期間,這一趨勢進一步加劇。總體來看,所有東南亞國家都在推行多元化策略,以避免依賴單一大國,並降低中美競爭加劇帶來的風險。多數東南亞國家已形成較為多元的外交政策,沒有任何一個東南亞國家完全依賴另一國,或處於其「完全不受挑戰的勢力範圍」內。

例如,在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越南五國,至少有一項影響力細分指標的榜首由不同外部合作夥伴占據;即便是柬埔寨和老撾,也各有四個不同合作夥伴在至少一項影響力細分指標上處於領先。而在旅遊、教育、貿易、投資等特定領域,部分東南亞國家仍對中國存在較高依賴。

報告還補充到,在研究期間開展的專家訪談顯示,沒有證據表明東南亞地區在處理與過多外部夥伴的政治互動或事務協調方面存在困難,「事實上,東南亞國家擅長應對眾多且有時有競爭關系的合作夥伴」。


相關推薦

緬甸8.2級強震逾千人死亡
avatar
藍莓日報
緬甸強震多地傳出災情
avatar
藍莓日報
緬甸強震 國際社會馳援災區
avatar
藍莓日報
萬斯強登格陵蘭狂食閉門羮
avatar
藍莓日報
美國防長疑洩五角大樓機密
avatar
藍莓日報
湯加 7.1 級地震發海嘯警報
avatar
藍莓日報
駐緬使館證實一中國公民遇難
avatar
藍莓日報
德國私營航天火箭「爭空」受挫
avatar
藍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