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更值得被拆解的問題是:外賣大戰之後緊接著又是到店大戰,阿里到底想要幹什麼?結果沒有那麼重要——畢竟世界上絕大多數商業競爭,最終都會落到爭奪市場份額上來,更何況是到店這樣的高利潤業務;起因甚至也沒有那麼重要了,阿里要把遠場近場做打通,做「大消費」,這也是確定性戰略。真正要緊的是過程,因為它關系到企業如何布局,如何防守和反擊,花多少錢去辦多少事。
我們認為,在到店業務上,美團面臨的是與外賣行業截然不同的一種競爭。外賣大戰打的是消費習慣,到店大戰打的卻是消費心智。外賣大戰的補貼,補貼的是來A平台而不是B平台消費的習慣;到店大戰,爭搶的卻是一種我如何去消費,甚至「我想要什麼樣生活的」決策心智。
在外賣導流到店酒旅的商業鏈條中,一個不起眼但至關重要的環節是評價體系。大眾點評等軟件,提供高密度的內容與點評,幫助用戶做出更精準的消費決策——不要小看這樣的耕耘。在一系列決策心智的基礎上,消費者在美團上參與交易,流量轉化和服務閉環驅動著即時零售和到店酒旅業務的長期增長。
這也是阿里進攻美團時最微妙的地方:阿里的野心,絕不僅僅是再做一個「大眾點評」。傳統的評價體系,絕大多數基於用戶的主動評價,被商家運營影響。人的能動性以主觀性的方法表達,「交流」和「干預」影響結果——今天幾乎每一個高分的店家都會跟你說,點評給5星好評我給你送福利。這是大多數人心照不宣的現實:最高分的館子不一定是最好吃的館子,但一定是最舍得花錢的館子。
高德的評價系統,這次另外開了一條路:讓人的能動性以一種客觀性的方式表達。它的原理其實不複雜,用導航習慣、出行習慣和消費習慣代替手動評價,人為干預就不會那麼明顯地影響評價結果——絕大多數人不可能反覆去一家8公里飯館,結果是圖5星好評送的一碗紅糖冰粉(沒有任何貶低紅糖冰粉的意思)。因為光停車費就不止這個錢了。做一件事的成本,會讓人們「說真話」。
這正是高德掃街榜的真正野心所在:在導航、複購和成交等海量真實數據之上,阿里的野心是基於AI算法打造一個線下實體店鋪的「信用體系」——甚至連支付寶也可以聯動起來,打造線下店鋪版的「芝麻分」。商家和消費者一旦認可了這種信用體系的價值,有可能將轉移自己的消費需求,甚至激發潛在的需求。
基於地理位置和消費行為的相關映射關系,在這種模型推動下,阿里布局多年甚至屢遭爭議的長戰線產品矩陣,將提供完全不同的「一站式體驗」。設想一下:用高德導航去商場,來自真實軌跡數據的飯店推薦會自動生成好,甚至連飯後的娛樂活動推薦都生成好了—在高德甚至淘寶上就能一鍵下單、快速核銷。當「用腳投票」被具象,一整個建立在真實數據之上的「信用體系」,有機會成為顛覆的行業殺手鐧。這就是阿里的高維打法。
可以預想的是,到店大戰可能並不會像外賣大戰那樣硝煙彌漫、刀光劍影,甚至到一些平台「零元購」的地步。但溫柔的往往才是最致命的,這道從評價體系撕開的口子,將顛覆傳統「商業模式」和每一個普通人交互的方式,這種信用體系一旦成立,就只會不斷長大。這是一場影響行業邏輯的認知戰、心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