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警方向封堵一所高中校門的年輕人發射了催淚瓦斯,消防員隨後清理了路障上被焚燒的雜物。警方表示,他們已阻止約1000名試圖進入車站封堵的抗議者。「我原本以為會解散議會,或者至少任命一位左翼總理,但結果都沒有,實在令人沮喪。」18歲的學生麗莎·韋尼耶(Lisa Venier)在抗議中說道。「這還是老一套,根子在馬克龍,不在那些部長。」法國總工會(CGT)旗下巴黎公共交通分會代表弗雷德(Fred)在抗議現場直言,「他必須下台。」
在法國西部城市南特,抗議者用燃燒的輪胎和垃圾桶封鎖高速公路,警方動用催淚瓦斯驅散試圖占領環島的人群。在蒙彼利埃,警方同樣向築起路障、阻塞交通的抗議者發射催淚瓦斯,部分抗議者則向警方投擲雜物。現場一幅巨型橫幅上寫著:「馬克龍辭職」。
據悉,「全面封鎖」運動最初始於5月,由一個右翼團體在網上發起,呼籲在9月10日讓法國停擺。隨著前總理貝魯在7月中旬提出一項緊縮預算案後,這一呼籲迅速在社交媒體上擴散。9月8日,貝魯領導的政府在國民議會信任投票中失利後,他9日下午正式向馬克龍遞交辭呈。為填補總理職位的空缺,馬克龍9日晚宣布任命國防部長塞巴斯蒂安·勒科爾尼為新總理,並於10日中午正式履職。
《紐約時報》分析稱,盡管「全面封鎖」運動的導火索之一是貝魯的預算案,但貝魯政府的垮台並沒有澆滅該運動,而馬克龍任命他的忠誠盟友為新總理,進一步激化了這場運動。綠黨領導人瑪麗娜·通德利耶(Marine Tondelier)9日晚在采訪中表示,勒科爾尼的任命是一種挑釁,顯示出政府對法國人民完全不尊重,他們會質疑選票毫無意義。「貝魯已經被趕下台,他的政策也必須被徹底廢除。」教師克里斯托夫·拉朗德(Christophe Lalande)在抗議中呼喊道。
「全面封鎖」運動讓外界想起2018年至2019年法國「黃背心」運動時的場景,許多人擔憂,這一運動可能演變成類似的抗議浪潮。當年「黃背心」運動同樣源於網絡,隨後持續數月,引發全國性混亂和暴力,直到法國政府投入近200億美元紓解民怨後才逐漸平息。
根據法國智庫讓·饒勒斯基金會的調查,「全面封鎖」運動參與者多數受過良好教育,政治立場鮮明,且大多為極左翼同情者。他們普遍認為總統、總理及現有政治機構缺乏合法性,要求徹底更換政府。其訴求包括強化公共服務、反對媒體壟斷、對富人加稅等。
不過,與「黃背心」類似,該運動既沒有正式領導人,也沒有統一溝通渠道,立場廣泛,支持者跨越左右翼。知名民調機構益普索最新調查顯示,該運動在左翼選民及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的支持者中均獲得較強的認同,而中間派選民支持者並不多。
巴黎城市大學數字素養講師特里斯坦·門德斯-弗朗斯(Tristan Mendès France)指出,許多「黃背心」時期的知名人物也支持「全面封鎖」運動。他認為,這不是一個集中化的運動,許多極右翼意見領袖也在其中發揮作用,但影響力分散,「網上的氣氛是憤怒、沮喪的」,全面拒絕法國的政治階層。
法國極左翼政黨「不屈法國」領導人梅朗雄8月已公開支持這一運動,隨後一些左翼政黨也紛紛效仿。法國兩個工會已表示將參與抗議,但大多數工會正等待9月18日舉行全國性大罷工。
《紐約時報》注意到,10日清晨,約百名以年輕人為主的抗議者聚集在巴黎14區的奧爾良門,隨後遊行至阿萊西亞廣場,沿途推翻回收桶和電動單車,架設路障、點燃垃圾,阻塞交通並高喊口號:「即使馬克龍不願意,我們也在這里。」但隨後,警車車隊與防暴警察趕到並使用催淚瓦斯後,抗議者很快被驅散。警方清理路障,恢覆交通後,抗議者又在數個街區外重組,這種「貓捉老鼠」式的對抗預計將在法國各地持續一整天。「馬克龍和政客們是時候明白我們是認真的了,」參與抗議的大學生托馬斯說,「我們對當前的政治體制、對超級富豪和大企業沒有繳納足夠稅款的事實感到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