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指出,特朗普的施壓邏輯,與19世紀英國帝國主義如出一轍:他手握軍事與科技兩張王牌,且深知歐盟在這兩大領域均遠遠落後。他深知,沒有美國的軍事支持,歐洲不願直面俄羅斯總統普京,沒有美國的芯片技術,歐洲產業也難以維繫運轉。因此,他篤定自己能主導貿易議程。
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的歐盟委員謝夫喬維奇(Maroš Šefčovič)曾表示,歐美新貿易協議暴露了歐洲的戰略弱勢與對美依賴。他稱,「這不僅關乎貿易,更關乎安全、烏克蘭問題,以及當前地緣政治動蕩」。
總部位於柏林的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本納(Thorsten Benner)進一步指出,該協議直接源於歐洲安全領域的弱勢,它無法保障自身軍事安全,且20年來始終未能在安全領域投入足夠資源。本納同時表示,歐洲在科技實力投入和深化單一市場上也存在不足。
Politico稱,如今的歐盟,正因落後美國數十年而付出代價。冷戰結束後,歐洲大幅削減國防開支,致使其在安全領域長期依賴美國軍事力量,對科技發展的掉以輕心,又使得歐盟在幾乎所有關鍵科技領域都落後於全球競爭對手。此外,歐洲多年來對各類警示信號視而不見。
歐盟委員會貿易總司長魏安德(Sabine Weyand)25日在阿爾卑巴赫歐洲論壇的一個小組討論中表示,「我們正在為當初的選擇付出代價。特朗普首次執政期間,我們得到了警示,卻又重回麻木狀態。我希望現在我們不會重蹈覆轍。」
然而,特朗普反復無常的關稅博弈顯然遠未結束。隨著雙方試圖敲定仍待解決的各類細節,今年秋季,這個由27個國家組成的聯盟必然會面臨更多屈辱。
布魯蓋爾研究所研究員普瓦捷(Niclas Poitiers)表示,歐美貿易協議表述極為模糊,在諸多問題上,衝突很容易升級,進而被用作藉口,為後續不履行其他承諾辯解。
本月早些時候,特朗普就放話稱,若歐盟未兌現向美投資6000億美元的承諾,將對其徵收35%的關稅。
歐盟雖清楚風險,辯解「6000億美元僅為企業意向,官員無法強制企業兌現」,但特朗普完全可能以此為導火索進一步施壓。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歐盟高級官員表示,「我們確實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變動,但我們認為自己有一套非常明確的保障措施」。
對於這份歐美貿易協議,歐盟方面將其宣宣揚為「特朗普關稅威脅下相對不那麼糟糕的選擇」,而布魯塞爾的妥協,實則印證了「勒索手段行之有效」。
Politico認為,要避免屈辱成為常態,歐盟亟需在國防、科技與金融領域大幅降低對美國的依賴,這無疑是一項艱巨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