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介紹稱,特朗普政府針對製藥、金屬和其他行業的行業關稅源於所謂的「貿易調查」,這些調查可能持續約九個月時間,並根據《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實施。這被認為比特朗普用於針對特定國家征收關稅的「緊急權力」更具法律依據,後者當前在法律層面面臨挑戰。
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啟動了一項針對藥品的所謂「232條款調查」,這項法律授權美國商務部長調查進口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據生物技術創新組織(BIO)的貿易數據,近90%的美國生物科技公司,至少一半的獲批產品依賴進口零部件。在過去幾十年里,美國國內藥品產量急劇萎縮,而特朗普出台的關稅政策旨在刺激製藥公司將生產業務遷回美國。過去六個月,禮來公司和強生公司等製藥企業宣布了新的美國投資計劃,以求與特朗普建立良好關系。
CNBC指出,這些計劃中徵收的關稅將對製藥行業造成打擊,該行業人士已警告稱,關稅可能會推高成本,阻礙在美國的投資,並擾亂藥品供應鏈,使患者面臨風險。以此同時,製藥商已經在應對特朗普藥品定價政策帶來的後果,他們認為這些政策既威脅到他們的盈利,也威脅到他們在研發方面的投資能力。
特朗普最近還要求主要藥品供應商大幅削減成本,否則將面臨額外的、未指定的處罰,這包括他於今年5月簽署的一項行政令,該行政令重啟了一項頗具爭議的「最惠國待遇」政策,旨在通過將美國部分藥品的價格與國外低得多的藥品價格掛鉤來大幅降低藥品成本。
如今,特朗普告訴CNBC,他已「啟動」這項政策,並聲稱這將「對藥品價格產生巨大影響」。但截至目前,特朗普尚未正式落實該行政令帶來的任何政策調整。
上周,特朗普還致信17家製藥公司,要求它們在9月29日前承諾采取降低美國藥價的措施,其中包括以其他發達國家提供的最低價格向每一名醫療補助患者提供其全部現有藥品組合,以及其他措施。一些製藥公司則表示,它們正在審查這些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