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市早苗的挑釁,到美國退後、中國前推,台灣必然的新定位

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才剛剛上任,為何就立即敢踩中國紅線?其實這並不表示她單純是要代表「日本右翼」的傳統反中路線,而是有其深層的地緣政治邏輯。(圖:新華社)
同時此舉也絕不是外界誤認的「挺台抗中」。而是高市早苗在一定的日本民意基礎下,以及也看透了「美日同盟」的重新洗牌,美國要求盟友「自費防衛」,不再擔任亞太安全保母。(圖:新華社)
從2023年以來,解放軍火箭軍的調整,南部戰區的強化  ,以及近期93 閱兵的展示,都在傳遞同一個訊號。就是解放軍的「第二階段跨海能力」已接近可運用的階段。 (圖:新華社)
而這次高市早苗的「挑釁論」,就更加成為兩岸統一的催化劑。其實,台灣統一的問題,一直圍繞兩大核心因素。一是美國的態度變化 ; 另一則是中國的軍力逐步成熟。高市早苗這次是一個意外的「加速器」。(圖:中國軍方微信公眾號「鈞正平工作室」)
殲-20、殲-35、東風反介入飛彈、航母打擊群、無人蜂群集群作戰、電磁 / 網電戰、太空作戰與反衛星系統…..一字排開。配合中國一直以來的三套「統一模式」。(圖:新華社)
在這個時候,鄭麗文當選國民黨黨主席,她的當選是一個「例外」,但卻來得及時,為目前台海緊張的局勢,帶來最重要的「和平訊號」。她不屬於任何派系,較能代表台灣中間選民的意願。(圖:鄭麗文@FB)
在這樣的格局下,台灣應該要面對現實的握好自己的命運,而不是把決定權交給外力。當前的台灣,要面對的也不會只是統獨議題,而是當台灣在統一進程加速之前,站回歷史的本位。(圖:新華社)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