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紐約時報》報道,不僅是太陽能製造商,美國清潔能源產業都在面臨嚴峻政治博弈:盡管部分共和黨人支持延續補貼,但保守派陣營、化石燃料利益集團與特朗普正推動全面削減清潔能源激勵。
報道稱,美國總統特朗普曾表示,他的政策將重振美國汽車製造業。但相關產業專家指出,共和黨人對電動汽車的打壓可能適得其反,將這種新興技術領域的領導權拱手讓人。
中國已在電動車及其電池、礦產供應鏈領域建立起巨大先發優勢。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中國車企2024年生產了全球70%的電動車,而美國車企產量僅占5%。韓國SNE研究機構顯示,特斯拉作為唯一躋身全球前十的美國車企,已被比亞迪和吉利超越,通用和福特更是邊緣玩家。
報道指出,中國車企的規模優勢正形成技術研發的良性循環:更多銷量意味著更低的單車研發成本、更優的零部件採購價,以及汽車產業制勝關鍵——規模效應。這意味著,中國公司生產的電動汽車越多,美國汽車制造商就越難以趕上。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每五輛新車就有一輛是電動汽車,且比例持續攀升。這解釋了為何美國車企近年來在亞歐拉美市場節節敗退,即這些地區的消費者正轉向中國品牌豐富實惠的電動與混動車型。如今,通用、福特超八成利潤依賴北美市場,分析師預警,長此以往,美國車企的海外銷量將忽略不計。
美國俄勒岡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格雷格·多特森強調,「美國必須決定是否要保有全球競爭力的汽車產業,電動化是無可爭議的產業方向。」
據悉,參議院版本的「大而美」法案,將取消對電動汽車購買者最高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收回對快速充電器的補貼,並逐步取消對設立電池廠和鋰礦的公司的補貼。
報道稱,一些製造業項目已經放緩。中資電池企業AESC暫停了為寶馬配套的南卡羅來納的工廠建設計劃,加劇美國車企的電池供應困境。當前全球過半電池產自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家中國企業,中國更掌控著精煉石墨、鋰等關鍵材料供應鏈。
此外,價差仍是美國汽車產業發展阻礙。美國電動汽車售價仍高於燃油車,快充網絡覆蓋不足。反觀中國憑借激烈競爭和高效制造,電動汽車售價已低於同級燃油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