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砸百億美元買美農產品背後的外交代價

avatar

藍莓日報

新聞傳媒
作者:

藍莓日報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據中時新聞網報道,台灣民進黨當局與美國多個農業州接連簽署採購意向書,承諾未來四至五年將投入近百億美元購買大豆、玉米及其他農產品,藉此加強與美方關係。然而,旅美教授者翁履中4日警告,這樣的做法固然有助鞏固台美連結,卻可能對台灣島內農業造成壓力,若缺乏誠實溝通與周全配套,恐引發信任危機與社會反彈。

根據最新協議,台灣將在2028年前向俄亥俄州採購約64億美元的大豆與玉米,同時也與印第安納州簽署意向書,計畫在四年內購買64億美元的玉米與大豆。其中,台灣飼料工業同業公會承諾採購21.2億美元的玉米及其製品,植物油工業同業公會則計畫購入34.442億美元的大豆。

此外,阿肯色州州長日前宣布,台灣將在20252029年間向該州及其他美國供應商採購至少55.6億美元農產品,對於近年受低價與惡劣天候影響的美國農業產區來說,可說是及時挹注。

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近期與美國農業部次長林德柏格見面時表示,台灣業者計畫在未來四年採購近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050億元)的美國農產品,包括黃豆、小麥、玉米與牛肉。他強調,這不僅有助提升台灣糧食安全,也展現深化台美經貿夥伴關係的決心。美方則回應,目前台灣進口的農產品與食品中有25%來自美國,雙方早已是彼此重要的供應鏈夥伴。

翁履中直言,這波採購雖是務實的外交策略,但台灣社會對成本與衝擊必須有清楚認識。他指出,在特朗普主導的交易型外交架構下,台灣用大額採購換取共和黨中西部農業州的友誼,確實能強化對台政策支持;然而,若政府只強調「外交突破」與「友好象徵」,而未清楚說明「為何買、買多少、怎麼買」,恐讓台灣農民與中小企業感到被犧牲,甚至掀起反彈。

他也提醒,尤其是共和黨政治文化極重視「守信」與「承諾」,台灣一旦簽下意向書,雖然不必全數履約,但美方政治人物與農民會高度期待合約落實。

翁履中強調,外交從來不是沒有代價的,每一份協議都是資源重新分配。如果政府能坦誠交代戰略目的,兼顧島內農業利益,並展現補充配套,這樣的務實外交才可能獲得社會支持與長遠穩定的對美合作。


相關推薦

緬甸強震 國際社會馳援災區
avatar
藍莓日報
駐緬使館證實一中國公民遇難
avatar
藍莓日報
「中國行動計劃」復燃 FBI搜華裔教授
avatar
藍莓日報
解放軍無代號圍台軍演發英文片警美
avatar
藍莓日報
解放軍「海峽雷霆-2025A」軍演 遠程火力打擊重要港口等演練
avatar
藍莓日報
特朗普「地圖砲關稅戰」幹翻環球股市 對等關稅徵中國3成4
avatar
藍莓日報
因應特朗普關稅戰 台灣擬投880億台幣協助產業
avatar
藍莓日報
中國「禮尚往來」反擊「對等關稅」 對由美進口商品加徵3成4關稅
avatar
藍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