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球防禦系統研發團隊於今年9月2日在中國《現代雷達》期刊發表論文透露,中國在數據處理技術上取得新的突破,已部署一套全球防禦系統原型。參與該專案的科學家透露,「分散式預警偵測大數據平台」在數據管理上實現重大進展,雖仍處於早期開發階段,但已能同時監控自世界任何地點發射、針對中國的上千枚導彈。
原型系統可以實現跨節點,多達1000個資料處理任務的分散式並行調度。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系統的目標在於克服長期存在的挑戰,即如何有效整合雷達、衛星、光學與電子偵察等跨越太空、大氣、海洋及陸地的分散數據源。
這套系統利用太空、海洋、大氣及陸地上的多樣化感測器,能夠即時辨識與分析潛在威脅,包括飛行彈道、武器類型,以及是否為真實彈頭或誘餌等關鍵信息,並可為攔截系統提供指引。研究團隊強調,該平台可整合來自不同軍事平台的數據,並透過高度安全但頻寬有限的軍事網絡,進行高速傳輸與分析,即使在幹擾或中斷情況下仍能維持運作,被視為全球首個可覆蓋全域的導彈防禦系統。
相比之下,美國導彈防禦系統仍以區域分割為主。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5月曾提出「金穹」計劃,目標是打破地理限制,實現全球信息共享。然而,美國至今尚未建立基本架構,無論是五角大廈還是國防承包商,皆未提出具體的數據流程管理方案,也未就系統實施方式達成共識。有國防科技專家指出,「金穹」計劃或將成為「美國提出構想,但由中國率先實現」的案例。
專家分析,美國因去工業化而導致新武器研發與生產能力下降,高超音速導彈、高能雷射武器、第六代戰機,以及航母隱形艦載機的電磁彈射器等項目皆面臨重大延遲,而中國則在相關技術上快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