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單一國家都不應擁有否決權。」芬蘭總統斯圖布近期在聯合國的表態引發熱議,他不僅呼籲廢除五常一票否決權,還建議新增 5 個常任理事國席位,其中亞洲、非洲各占 2 個,拉丁美洲占 1 個。然而這份看似追求公平的提案,最終因常任理事國集體反對無疾而終,上演了網友調侃的「建議取消一票否決權,結果被一票否決」的戲碼。
這場改革爭議看似針對俄羅斯 —— 斯圖布曾直言應暫停「參與非法戰爭」的成員投票權,暗指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卻意外讓美國陷入尷尬。數據顯示,過去一年美國已六次否決加沙停火相關決議,僅 2025 年 9 月 18 日就單獨否決了獲 14 國支持的「加沙人道援助」提案,導致該草案在安理會第 10000 次會議上夭折。若按芬蘭「違反憲章即停權」的標準,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的軍事行動早已達到停權門檻,被外界譏為「經常遲到者提議取消考勤制度」。
提案遇冷的背後,是國際政治難以突破的現實邏輯。《聯合國憲章》第一百零八條明確規定,任何改革需經五常一致同意,這形成了「取消否決權必先獲五常同意」的死循環。就像網友比喻的「過家家遊戲」:掌握玩具的孩子一句「不玩了」,就能讓改規則的提議泡湯。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直言,這類提議「極其難以實現」,勸芬蘭「做點現實的事」。
事實上,限制否決權的呼聲由來已久。法國 2015 年就曾提議五常自願在種族滅絕等議題上慎用否決權,英法近期更聯合提案要求五常使用否決權時公開說明理由。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指出,安理會架構仍停留在 1945 年,俄羅斯否決對烏制裁、美國否決加沙停火等行為,已導致機構屢陷癱瘓。但這些呼聲始終難以落地 —— 五常均將否決權視為維護核心利益的「護身符」,即便是實力下滑的英法,也只是借改革刷存在感,並不願真正放棄特權。
儘管提案夭折,斯圖布的呼聲仍反映了國際社會對公平的渴望。專家認為,徹底廢除否決權不現實,但推動權力使用透明化、建立制衡機制仍有餘地。就像國際政治觀察者所言:「理想主義值得尊敬,但舞蹈時終要腳踏實地。」這場改革鬧劇,終究讓人們看清了五常特權與國際秩序的深層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