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防務部門耗費巨資打造自製潛艦,今年11月交出第一艘艦的期程備受各界矚目。不過負責建造的台船17日證實9月海測無法完成,強調所有測試都必須在安全第一的考量下執行,若不安全,決不強行實施下一步驟,但台船仍稱「將力拚11月交艦」。
台船董事長陳政宏表示,潛艦測試發現的所有改正,不能說是「錯誤」,而是調整得更好,有些是供應商的問題,有些是零件搭配的問題需要調整。
陳政宏說,所有測試都必須按部就班,目前測試項目還有浮航測試,最後才是潛航測試,其中有很多變數,例如海況變化,但是台船會力求在合約所定的11月交艦,會盡量滿足國防部的要求,避免遭到罰款。
總經理蔡坤宗表示,目前9月不可能完成測試。對於各界對台造潛艦進度的關注,他相信這是愛之深、責之切,也是全體國人的期待,既然交艦合約是11月,所有測試都必須在安全第一考量下,才會往下一個程序執行。
記者詢問「是否做好了被罰款的準備?」蔡坤宗回答,台船隻能說全體上下一心,要依約執行,不能說「已經準備好被罰」。
資料顯示,台灣自製潛艦代號為「海昌計劃」,旨在建立台灣海軍的柴電潛艦部隊,由台灣造船公司負責建造、中山科學研究院負責戰鬥系統,旨在提升台灣防衛能力並突破國際軍售限制。首艘原型艦為「海鯤艦」,已於2023年下水並展開海上測試。 該計劃預計建造共八艘潛艦,後續艦的量產計畫也已由台行政部門核定,總經費約達新台幣2840億元。
台灣自製潛艦計畫最早可追溯到2014年,並在2016年蔡英文政府時期正式啟動。台灣造船公司(台船)負責潛艦的建造,並成立了潛艦發展中心。戰鬥系統由中山科學研究院主導,並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合作研發整合。武器裝備包括,艦首配備6管21英吋魚雷發射管,可發射重型魚雷(如MK48型)及潛射魚叉反艦飛彈。技術來源計畫從歐美、韓國等多國合作取得關鍵技術和零件,包括聲納、雷達、通信系統等。 海鯤艦首艘原型艦,於2023年9月下水,原計劃在2024年進行了海上測試。計畫預計建造八艘潛艦,包含原型艦海鯤艦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