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客新聞網」歐洲版9月18日發文稱,中國將測試一條通過北極前往歐洲的快線。北極冰層加速融化,正在重塑北極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帶來新的航運通道和經濟機遇。中國嘗試開通的新航線有望在亞洲和歐洲多個港口之間建立定期服務,將影響國際貿易格局。
中資企業海傑航運有限公司將在9月20日開通「中歐北極快航」,這條航線取道北極東北航線,將中國青島、上海、寧波等港口與英國費利克斯托、荷蘭鹿特丹、德國漢堡以及波蘭格但斯克連接,使得寧波舟山港至費利克斯托的航程縮短至僅18天。
美國「政客新聞網」歐洲版9月18日發文稱,中國將測試一條通過北極前往歐洲的快線。北極冰層加速融化,正在重塑北極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帶來新的航運通道和經濟機遇。中國嘗試開通的新航線有望在亞洲和歐洲多個港口之間建立定期服務,將影響國際貿易格局。
中資企業海傑航運有限公司將在9月20日開通「中歐北極快航」,這條航線取道北極東北航線,將中國青島、上海、寧波等港口與英國費利克斯托、荷蘭鹿特丹、德國漢堡以及波蘭格但斯克連接,使得寧波舟山港至費利克斯托的航程縮短至僅18天。
美國北極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馬爾特·洪佩特(Malte Humpert)表示,這條新航線的開通,展現了北極正在向全球開放的圖景,「這是全球第一個因氣候變化而迅速且深刻改變地緣政治格局的大型地區——原因在於資源、航運通道的可行性以及一個新地區的突然開放。」
洪佩特說:「北極是首個氣候變化重塑地緣政治的地區。如果沒有氣候變化,我們根本不會討論這個問題,俄羅斯不會在北極開採油氣,中國也不會派出集裝箱船穿越北極。」
他認為,與先前更加簡單、具有實驗性質的點對點航行不同,新開通的「中歐北極快航」正嘗試通過北極,把中國的多個港口與英國、荷蘭、德國和波蘭港口連接起來,「這實際上更像是一條正常的航運路線。」
「政客新聞網」分析,散貨航運沒有固定的時間表,集裝箱班輪運輸則按照固定的時間表在特定港口之間運行。中國在北極的嘗試更接近集裝箱班輪運輸,不是一次性的航行,更像是為建立一條常規的亞歐航線做演練。
目前,全球大部分貿易都通過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和馬六甲海峽。洪佩特指出,與通過這些咽喉要道的航線相比,北極航線的航程更短,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也少得多,「因此,它有可能成為一條替代的貿易路線。問題在於,這真的發生了嗎?到底能有多快?」
航運咨詢公司Xeneta的首席分析師彼得·桑德(Peter Sand)對「政客新聞網」表示,關於北極航道的想法並不新鮮,但中國是積極推動這一進程的國家,「他們以前宣佈了類似的事情,他們當時做到了,現在他們又在嘗試。」
但桑德認為,北極航線的運力有限,「他們投入的規模可能相當於遠東-北歐貿易總量的1%,北極航線只有在需求量大、需要節省時間的情況下才具有意義。沒有多少人居住在極地地區,它之所以有競爭力,僅在於能提供額外運力和能夠抵消更高運費的更短運輸時間。」
洪佩特對北極航線的看法更為樂觀,他指出:「蘇伊士運河每年有大約10000艘船隻通過,所以北極的數字顯得非常少。但如果看向未來30到40年,冰層再減少30%、40%甚至50%,那麼北極就可能出現長達六個月的無冰期,這將使北極成為一個非常有趣的變量。」
洪佩特表示:「北極不會明天立即取代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會繼續發揮作用,但北極將成為一種補充選擇。」他還說,中國正通過新的航線積累經驗和培訓船員,「他們賺錢了嗎?這並不重要……關鍵在於獲取經驗,弄清楚要如何操作。」
他補充說,歐洲從中國購買的聖誕節商品大多9月底發貨,「通常需要40天到50天,會在11月中旬抵達鹿特丹。但所有船隻同時到達,將造成擁堵,大型船隻在進入鹿特丹或漢堡之前要等上一兩周。但通過北極航線,船隻可以提前三到四周抵達,港口正好處於空閒狀態。」
洪佩特稱,「中歐北極快航」如果取得成功,可能對歐洲汽車行業產生影響,“對於集裝箱,你需要一連串的停靠點,一個港口接一個港口。但汽車不一樣,你在中國裝載1萬輛汽車,然後在鹿特丹或漢堡卸貨,沒有中途停靠。這可能是未來10到15年的應用領域。”
《南華早報》此前也發文指出,從商業角度看,「中歐北極快航」可以提升中國對歐洲的出口競爭力,縮短運輸和倉儲週期,加快高價值、時效敏感貨物的交付,降低物流成本,並增強市場應對波動的能力。
這條航線也是中國在貿易路線上一次戰略佈局——繞開蘇伊士運河和馬六甲海峽等關鍵咽喉要道,規避所謂的「馬六甲困境」,降低地緣政治風險,增強中國在歐洲市場的話語權。
《南華早報》認為,「中歐北極快航」延伸了中國的貿易與資源戰略,同時也在重塑歐亞貿易流向,挑戰傳統歐美影響力。與中吉烏鐵路等其他中國發揮主導作用的項目類似,它標誌著中國有能力打造替代通道,繞開海上瓶頸,降低對單一貿易夥伴的依賴。
然而,開發北極航道並非易事。文章稱,北極脆弱的生態環境需要嚴苛保護,破冰航行可能破壞棲息地、產生噪聲污染,帶來油洩漏風險。氣候變化增加不確定性,夏季冰層退去雖提供通航條件,但冰況變化和極端天氣仍可能威脅船舶安全。
此外,北極港口及應急體系相對不完善,偏遠環境增加事故處理難度,這都需要對港口建設、導航技術、物流規劃、保險體系及專業船員培訓進行持續投入。
「這是一條商業價值和地緣政治利益並重的航道。」《南華早報》總結說,它既延伸了中國的貿易觸角和影響力,又對西方傳統航運影響力形成了挑戰。
相關推薦
當地時間3月28日中午,緬甸中部發生了里氏8.2級強烈地震,震中位於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附近的實皆省。
緬甸軍政府領袖敏昂萊28日透過國家電視台宣布,此次強震造成嚴重傷亡,首都奈比多、最大城仰光和第二大城瓦城陸續傳出災情。
緬甸發生強震,中國第一時間啟動人道救援行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緬甸領導人敏昂萊致慰問電,並提供1億元人民幣緊急援助,中國多支救援隊也抵災區。相較之下,美國的援手卻不見蹤影。
美國副總統萬斯與妻子烏莎3月28日訪問格陵蘭。美國駐當地官員試圖挨家挨戶邀請當地民眾與烏莎進行交流,卻遭到拒絕。萬斯夫婦最後取消大部份行程,只是在美軍的皮圖菲克太空基地逗留3小時就草草結束訪問。
據《華爾街日報》28日爆料,美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妻子曾兩度出席討論敏感國防機密的涉外高層會議。使得正受加密聊天軟體「Signal」群組洩密案困擾的赫格塞斯面臨辭職與接受調查壓力。
太平洋島國湯加3月30日發生 7.1 級地震,震源深度 10 公里,暫未收到人命傷亡及建築物損毀報告。湯加氣象部門發布海嘯警報,呼籲處於受威脅地區的民眾移往更內陸地區或高地。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駐緬甸大使館3月31日確認,緬甸強震中中國公民有1人遇難,15人受傷。
據英國《泰晤士報》3月30日報道,德國私營航天企業研製的「光譜」(Spectrum)火箭當天從挪威安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飛行約30秒後發生爆炸墜毀,使歐洲爭霸太空的努力再一次受挫。這次發射亦是除俄羅斯以外,歐洲大陸首次進行的火箭發射任務。以往歐洲航天局發射火箭和衛星,都是在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和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