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外媒報道,南韓國會通過《初等及中等教育法》修訂案,禁止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及智能裝置,新法將於 2026 年 3 月 1 日生效,適用於全國小學、初中及高中。法案最終以 115 票贊成、31 票反對及 17 票棄權,在 163 名出席議員中獲通過。
南韓教育部表示,修例為旨在保障學生學習權利及教師的教學環境。課堂時間一律禁止使用手機,但在教育需要或緊急情況下,經學校或教師批準可作例外。對於殘疾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則容許使用輔助裝置。
綜合外媒報道,南韓國會通過《初等及中等教育法》修訂案,禁止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及智能裝置,新法將於 2026 年 3 月 1 日生效,適用於全國小學、初中及高中。法案最終以 115 票贊成、31 票反對及 17 票棄權,在 163 名出席議員中獲通過。
南韓教育部表示,修例為旨在保障學生學習權利及教師的教學環境。課堂時間一律禁止使用手機,但在教育需要或緊急情況下,經學校或教師批準可作例外。對於殘疾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則容許使用輔助裝置。
南韓政府調查顯示,全國約四分之一人口過度依賴手機,當中 10 至 19 歲比例高達 43%。不少家長憂慮,子女長時間瀏覽社交媒體,影響學習、社交及心理健康,甚至引發校園欺淩。
有家長指出,子女即使與同學聊天,仍會忍不住轉回手機,導致難以專注於人際互動及課堂學習。亦有人憂慮網上欺淩嚴重,兒童在社交平台互相辱罵。
提出議案的議員趙正勳表示,參考了多國經驗,並強調「有大量科學與醫學證據證明,沈迷智能手機對學生腦部發展和情緒成長造成嚴重影響」。
教師團體對新法存在分歧。南韓教師聯合會支持立法,並指出近七成教師認為課堂經常受手機幹擾,有學生甚至因手機被限制而辱罵或攻擊老師。不過,全國教職員工會則未有統一立場,有教師擔心法例侵犯學生使用手機的權利。
全球多國近年陸續收緊校園手機使用規範,除了韓國,美國多個州份、歐洲與南美洲亦相繼立法或推行禁令。美國例如德州自 2025 學年起全面禁止學生在上課日內使用手機,佛羅里達、印第安納、俄亥俄等州也已通過類似法案,部分更要求學校建立沒收制度,確保學生無法在課堂與休息時間使用。
在歐洲,法國早於 2018 年已全面禁止 15 歲以下學生使用手機,葡萄牙、荷蘭與芬蘭近年亦相繼跟進,並強調有助減少欺淩與提升專注力。
巴西則在 2025 年初通過全國性法律,規定小學與中學學生不得於課堂或走廊使用手機。中國部分省份、孟加拉、馬來西亞等地亦早有規定,嚴格限制學生攜帶或使用手機。
當地時間3月28日中午,緬甸中部發生了里氏8.2級強烈地震,震中位於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附近的實皆省。
緬甸軍政府領袖敏昂萊28日透過國家電視台宣布,此次強震造成嚴重傷亡,首都奈比多、最大城仰光和第二大城瓦城陸續傳出災情。
緬甸發生強震,中國第一時間啟動人道救援行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緬甸領導人敏昂萊致慰問電,並提供1億元人民幣緊急援助,中國多支救援隊也抵災區。相較之下,美國的援手卻不見蹤影。
美國副總統萬斯與妻子烏莎3月28日訪問格陵蘭。美國駐當地官員試圖挨家挨戶邀請當地民眾與烏莎進行交流,卻遭到拒絕。萬斯夫婦最後取消大部份行程,只是在美軍的皮圖菲克太空基地逗留3小時就草草結束訪問。
據《華爾街日報》28日爆料,美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妻子曾兩度出席討論敏感國防機密的涉外高層會議。使得正受加密聊天軟體「Signal」群組洩密案困擾的赫格塞斯面臨辭職與接受調查壓力。
太平洋島國湯加3月30日發生 7.1 級地震,震源深度 10 公里,暫未收到人命傷亡及建築物損毀報告。湯加氣象部門發布海嘯警報,呼籲處於受威脅地區的民眾移往更內陸地區或高地。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駐緬甸大使館3月31日確認,緬甸強震中中國公民有1人遇難,15人受傷。
據英國《泰晤士報》3月30日報道,德國私營航天企業研製的「光譜」(Spectrum)火箭當天從挪威安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飛行約30秒後發生爆炸墜毀,使歐洲爭霸太空的努力再一次受挫。這次發射亦是除俄羅斯以外,歐洲大陸首次進行的火箭發射任務。以往歐洲航天局發射火箭和衛星,都是在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和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