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關係乍暖還寒

avatar

王善勇

傳媒人/記者
作者:

王善勇

首次發佈時間 : 更新時間 :

2025年8月,中國外長王毅時隔三年再度訪問印度,與印度外長蘇傑生舉行會談,並出席第24次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這一行程被中國官方與部分國際媒體解讀為「中印關係回暖」、「龍象共舞再啟」的象徵。然而,中國外交部隨後發布的會談紀要,聲稱蘇傑生在會上強調「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對此,印度方面翌日提出反駁,指出「中方錯誤引述談話,並重申印度對台灣的立場沒有任何改變,印度也早就不再提及所謂『一個中國』政策。印度這種悍然挑釁「一中」的態度,更令人對中印關係改善打上問號。

剝開外交辭令的糖衣,深入剖析新德里與北京之間長達數十年的地緣博弈、戰略誤判與利益算計,我們不難發現當前的「回暖」不過是一場基於現實困境的權宜之舞,是印度在美國壓力與自身經濟困局下的戰術性退卻,而非戰略和解。中印關係,依舊是「乍暖還寒」,暖意僅存於表層,寒意深入骨髓。

印度總理莫迪(右)19日在新德里總理府,會見來訪的中國外長王毅(左)。(新華社)

從「輕視」到「對抗」的七十年宿怨

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中,中國士兵俘虜印度軍官與士兵(資料照片)

中印關係的本質,從來不是兩大文明古國的惺惺相惜,而是一場關於權力、尊嚴與區域主導權的長期角力。自1950年代新中國成立以來,印度便以「亞洲領袖」自居,對中國抱持一種混合了輕視、嫉妒與戰略警惕的複雜心態。尼赫魯時代的印度,自詡為「不結盟運動」旗手,卻在西藏問題上屢屢干涉中國內政,甚至為達賴喇嘛提供政治庇護,此舉至今仍是中印關係的毒瘤。

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不僅是一場軍事衝突,更是印度戰略傲慢的潰敗。此後,印度對中國的敵意從「輕視」轉向「恐懼」與「遏制」。即便在1980年代關係正常化後,印度對華政策始終帶有強烈的防範色彩。莫迪上台初期雖一度釋放善意,稱中國「在我心中有特殊地位」,但2014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印當天,中印兩國軍隊即在邊境對峙,已預示了這份「特殊地位」的虛幻。2020年加勒萬河谷致命衝突,更是將積壓多年的矛盾徹底引爆,數十名士兵喪生,兩國關係跌入冰點。

美國的「重返印太」與印度的戰略誤判

美國前總統拜登任內極力拉攏印度對抗中國。(資料照片)

奧巴馬政府推行「重返印太」戰略,將印度視為制衡中國的關鍵支點。隨後,「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成型,印度被美國、日本、澳洲拉入反華陣營,莫迪政府亦樂見其成,幻想藉助美國之力,一舉奠定「全球大國」地位。

然而,印度犯下致命戰略錯誤:它誤將美國的戰略利用當作真誠盟友,將自身安全完全綁定在華盛頓的戰車上。在此背景下,印度在邊境問題上步步進逼,在貿易上封禁TikTok、微信等500多款中國APP,在產業上打壓小米、OPPO等中資企業,試圖以經濟手段配合地緣遏制。

結果,印度非但未能遏制中國,反而自食其果。中國企業紛紛撤資,富士康、比亞迪調整布局,特斯拉放棄印度建廠計劃。印度「本土製造」(Make in India)夢想破滅,產業鏈斷裂,技術空心化加劇。與此同時,中國在東南亞、中亞、非洲的影響力持續擴張,雅萬高鐵、中老鐵路、中吉烏鐵路等項目接連推進,印度眼睜睜看著自己被排除在區域整合之外。

更諷刺的是,當特朗普政府上台,以「美國優先」為名,對印度祭出「重關稅」大棒——以印度進口俄油為由,威脅對印商品加徵高達50%的懲罰性關稅——印度才猛然醒悟,自己不過是美國地緣棋局中的一顆可拋棄的棋子。當美國需要打壓中國時,印度是「民主盟友」;當美國需要貿易利益時,印度立刻成為「需懲戒的交易對手」。莫迪的「全球大國」夢,在特朗普的一紙關稅令下,碎了一地。

巴基斯坦的「信息鏈」奇襲與印度的軍事挫敗

2025年5月,印巴爆發大規模空戰(「57空戰」)。在這場衝突中,巴基斯坦憑藉中國提供的先進「信息鏈系統」,實現了對印度空軍的全面態勢感知壓制。結果,印度引以為傲的「陣風」戰機多架被擊落。(資料照片)

2025年5月,印巴爆發大規模空戰(「57空戰」)。在這場衝突中,巴基斯坦憑藉中國提供的先進「信息鏈系統」,實現了對印度空軍的全面態勢感知壓制。結果,印度引以為傲的「陣風」戰機、蘇-30MKI等先進裝備,在巴基斯坦殲-10CE、霹靂-15導彈與空中預警機的聯合作戰體系面前,被打得措手不及,多架戰機被擊落。

這場戰役不僅是印巴衝突的轉折點,更是中印戰略平衡的標誌性事件。它向印度、向整個亞洲清晰傳遞了一個訊息:中國的軍事技術已不僅是「量」的優勢,更是「質」的飛躍。 中國提供的武器系統,已能形成完整的作戰體系,足以在區域衝突中扭轉戰局。印度引以為傲的「地區強權」地位,在中國的技術與戰略支持下,顯得不堪一擊。

這場挫敗,深深刺痛了印度的民族自尊,也迫使莫迪政府重新審視對華政策,繼續對抗,只會讓巴基斯坦更依賴中國,自身安全更受威脅;唯有緩和關係,才能避免陷入「中巴雙線作戰」的絕境。

印度的「攪屎棍」角色

印度在多邊機制中的表現,進一步暴露其「見風使舵、兩頭漁利」的本質。在金磚國家(BRICS)中,印度屢次阻撓「金磚貨幣」、「去美元化」等關鍵議程,唯恐人民幣挑戰其盧比地位。在上合組織(SCO)中,印度更是扮演「攪屎棍」角色:拒絕參加聯合軍演、將巴印爭端帶入會議、反對「一帶一路」聲明、單獨拒簽譴責以色列的聯合聲明……其目的只有一個:破壞中俄主導的區域秩序,維持自身「戰略自主」的幻覺。

更令人不齒的是,印度在俄烏戰爭中大發「戰爭財」:低價購入俄羅斯石油,轉手倒賣歐美,賺取巨額利差;同時倒賣中國稀土、電子元件,充當「灰色中轉站」。這種「坐收漁利、道德缺位」的行徑,已為國際社會所不齒。

中印關係「回暖」的真相:印度在失去美國支持下的戰術調整

當前中印關係的「回暖」,其動力並非來自印度的戰略覺醒,而是美國關稅威脅與印度自身經濟困境下的被迫選擇。

美國關稅重壓,特朗普政府的50%懲罰性關稅,直接威脅印度28.9億美元的出口,可能拖累GDP增長1個百分點。鋼鐵、紡織、農產品等關鍵產業面臨崩盤。2025財年,印度對華貿易逆差擴大至近1000億美元,從製藥原料到電子零件,印度嚴重依賴中國供應鏈已經顯露無遺。在失去中國技術與投資下,印度「本土製造」難以為繼,iPhone產能雖增,但核心技術仍掌握在中資手中。印度周邊國家紛紛與中國深化合作,令其感受到被邊緣化的危機。

在此背景下,莫迪政府不得不「唾面自乾」,主動釋放緩和信號:恢復對華簽證、計劃重啟直航、考慮放寬中資投資限制、可能出席上合組織天津峰會。王毅訪印,正是中國對此「求和」姿態的戰術性回應。

印度在台灣問題上玩火

儘管印度官方聲稱「不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並重申與台灣的經濟、科技往來不變,但其在台灣問題上的言行,早已越界。莫迪在賴清德就職時致賀電,實質上是對「台獨」勢力的政治鼓勵。印度與台灣在半導體、5G、AI等領域的技術合作,更是在安全領域對中國的潛在威脅。

印度幻想藉助「台灣牌」牽制中國,卻未意識到此舉的極端危險性。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印關係不可逾越的紅線。任何在台灣問題上的「小動作」,都可能瞬間點燃中印全面對抗的導火索。

「龍象共舞」還是「龍象對決」?

中印關係的「回暖」,是一場基於現實主義的權宜之計。印度的「讓步」,是美國施壓與自身困境下的戰術退卻,而非戰略和解。其本質仍是「見風使舵、兩頭漁利」的延續。中國出於地緣穩定與經濟利益,樂見邊境緩和,但絕不會在核心利益上妥協。藏南主權、西藏問題、台灣問題,中國寸土必爭。印度若繼續在這些問題上「玩火」,任何「回暖」都將瞬間化為泡影。

未來的中印關係還存在許多變數,競爭大於合作,對抗多於共贏。3400公里的未定邊界,數十萬大軍的對峙,兩國民族主義的激烈碰撞,注定了這場「龍象之舞」不會優雅,只會充滿張力與不確定性。真正的和平,不在於一次外長或者總理的訪問,而在於印度能否真正放棄戰略傲慢,承認中國的區域主導地位,並以平等、尊重的態度重建互信。否則,「乍暖還寒」,將是中印關係的長期常態。

聲明: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或機構,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推薦

緬甸8.2級強震逾千人死亡
avatar
藍莓日報
緬甸強震多地傳出災情
avatar
藍莓日報
緬甸強震 國際社會馳援災區
avatar
藍莓日報
萬斯強登格陵蘭狂食閉門羮
avatar
藍莓日報
美國防長疑洩五角大樓機密
avatar
藍莓日報
湯加 7.1 級地震發海嘯警報
avatar
藍莓日報
駐緬使館證實一中國公民遇難
avatar
藍莓日報
德國私營航天火箭「爭空」受挫
avatar
藍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