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太空站總重超過 400 噸,安全精確地將其導向遠離人類居住區的南太平洋「太空梭墳場」,成為航太史上最大規模、技術最複雜的可控離軌任務。計畫中俄羅斯艙段和「進步」系列貨運飛船將扮演主要拖帶角色,逐步降低軌道高度,完成離軌過程。
考量俄羅斯艙段設備老化及風險增加,美國太空總署積極籌備備用方案,包括利用商業貨運太空船如諾爾格的「天鵝座」或 SpaceX「龍」艙,配備大推力推進模組以輔助或主導離軌任務。更雄心勃勃的計畫是開發專用的國際太空站離軌拖船,支援未來多樣深空任務。SpaceX 已獲得 NASA 數億美元資助,負責此一離軌太空船的研發。
太空站離軌過程中,高速穿越大氣層時必須完全解體,殘骸落點需精確控制在偏遠海域,防止地面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離軌煞車點火的時機與推力精度至關重要,任何偏差經過軌道衰減「放大效應」可能導致落點偏移數百公里。
此外,地球大氣密度隨太陽活動波動大,進一步增加軌道預測難度。離軌過程將持續數月,科學家須依賴高階軌道力學模型和全球雷達、望遠鏡監測網絡即時調整離軌計畫。
國際太空站部分核心結構堅固,可能無法完全燃燒,造成較大碎片落地。科研團隊正討論退役前預先拆除大面積太陽能電池板,並嘗試在承力結構安裝低當量分離裝置,減少大塊殘骸風險。離軌程序啟動後,全球監測系統將提供多時段預警,協助相關國家和機構避開危險區域。
美俄雖達成國際太空站退役初步計畫,但這更多是維持基本安全與協調的有限合作,象徵雙方載人航太合作時代逐漸落幕。
美國重心已全面轉向「阿爾忒彌斯計畫」,以繞月軌道「門戶」太空站及月球長期駐留為核心,並推動近地軌道商業太空站發展,期望 2030 年前後形成可持續的太空經濟生態。然工程進度及預算挑戰仍不容忽視。
俄羅斯則計劃分階段建造國內軌道服務站,從分離國際太空站俄羅斯艙段開始,至 2027 至 2028 年發射首個新艙段,2035 年完成全新太空站。新站軌道傾角較大,利於覆蓋北極與俄羅斯廣大國土,兼具戰略用途。但西方制裁及內部困難對俄羅斯航太產業構成壓力,進度及技術挑戰巨大。
專家分析,短中期內美俄載人航太難以恢復深度合作,但考慮到太空探索的全球性和技術需求,雙方在無人深空探測、基礎空間科學、太空環境監測、太空碎片治理等領域仍具有限度合作潛力。政治互信恢復前,實質合作仍受限。